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綜合征。該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臨床所見以繼發性者為多。原發性即坐骨神經炎,原因未明;繼發性者原因很多,以椎管類疾病、脊柱疾病多見,尤以腰椎間盤脫出癥常見,其次為骨盆、盆腔及梨狀肌綜合征等疾患。該病以基層體力勞動者和長期久坐工作的人群較為多見。本病屬于痹證范疇。
辨治方藥
該病多由閃挫、勞損及寒濕久侵等原因,致氣虛血瘀,經筋絡脈痹阻而成。其臨床特點以疼痛從腰部或臀部經大腿后側、小腿外側放射至足跟為主癥,常伴有下肢麻木、重滯的感覺;牽拉坐骨神經及直腿抬高征陽性。治療本病當以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兼祛風濕,為基本法則。筆者自擬“益氣活血通痹飲”為基本方,辨證加減治療坐骨神經痛,經多年臨床實踐證明,頗為有效。
基本方藥:黃芪、雞血藤各30克,當歸、丹參、炙沒藥各15克,牛膝、獨活、炙乳香、地龍各10克。
該方由活絡效靈丹合補陽還五湯加減而成。以黃芪、雞血藤、當歸補氣養血活血為本方主藥;丹參、沒藥、乳香、地龍活絡、舒筋、止痛為輔;以獨活、牛膝祛風濕、強腰腎,引諸藥下行,是為佐使。
臨床辨證加減:久痛而劇者,選加炒穿山甲、全蝎、蜈蚣等;腰脊僵痛者,選加續斷、土鱉蟲、狗脊、杜仲等;冷痛劇者,選加附子、細辛、桂枝等;濕熱重者,選加蒼術、黃柏、薏米、漢防己、秦艽等;夜間痛劇者,加生地、赤芍、紅花;腰、腿有跌打、閃挫史者,選加土鱉蟲、桃仁、澤蘭等;有下腹脹痛等氣滯者,選加廣木香、臺烏藥、香附子等;下肢麻木者,選加桃仁、紅花、制南星、薏米等。
驗案舉隅
杜修國,男,62歲。1981年9月23日由人抬來就診。患右側腿痹痛6年,加劇2月余。疼痛以右臀外側沿大腿的內側,即自環跳穴處至委中穴處為劇,有掣痛如火燎的感覺,患腿痛時不得屈伸,劇則痛得大汗淋漓,不堪忍受,尤以夜間為甚;站立時,患側足跟不能著地,無法行走,伴肢體困乏,食欲不振,二便均可,舌質暗紅,苔淡黃稍膩,脈弦。平躺做直腿抬高實驗:右側為強陽性,左側陰性;腰點及髂點壓痛明顯。辨屬氣虛血瘀兼濕熱痹阻。予“益氣活血通痹飲”加味:
黃芪、薏米各20克,牛膝、炒穿山甲、地龍、防己、蒼術、黃柏、獨活各10克,當歸12克,丹參、炙乳沒、雞血藤膏各15克,全蝎3克。5劑。
9月29日自己拄杖來復診:面帶笑容,疼痛顯著減輕,但患肢活動幅度稍大即麻痛明顯,夜間靜臥時疼痛稍劇,口渴,大便干,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續方:當歸、丹參、炙乳沒、雞血藤膏、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牛膝、秦艽、獨活、防己、地龍、全蝎。
上方隨癥加減,前后共服15劑后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