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是因膜迷路積水所致的內耳疾病,屬耳源性眩暈之一,以發作性旋轉性眩暈,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及耳鳴、耳聾等癥為主要臨床特征,但發病時病人意識始終清楚。本病多見于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其病因和機理比較復雜,目前認為其發病與淋巴吸收障礙、內淋巴生成過多、內耳血管微循環障礙、變態反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病毒感染及內分泌障礙等因素有關。本病屬于中醫“眩暈”、“耳眩暈”、“冒眩”范疇。
辨治方藥
本病的臨床初步診斷,除上述主要臨床表現外,多伴有聽力下降。純聽力計檢查,早期發作時多為低頻下降型感音神經性耳聾,多次發作后高頻區聽力亦下降。
從臨床辨證觀察,本病多為脾腎陽虛,水飲內停,而致清陽不升,痰濁上蒙清竅而發病,“脾腎陽虛,痰飲上逆”即為該病的基本病機。因此,筆者臨床診療該病,主要分兩型辨治:
脾陽虛證
以突發或頻發眩暈,惡心嘔吐劇烈,耳內脹滿,胸悶納呆,頭重嗜臥,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或色。治宜健脾通陽,化飲降逆。予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加味。
基本方藥:白術12克,桂枝8克,茯苓20克,澤瀉、代赭石各25克,炙甘草6克。方中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茯苓、澤瀉利水化飲;代赭石降逆止嘔;桂枝辛甘性溫,配白術、炙甘草以溫運脾胃,伍茯苓、澤瀉以通陽利水,助代赭石以平沖降逆。
臨床辨證加減:嘔吐痰涎劇者,加法半夏、生姜;嘔吐清水多者,加炒吳茱萸、干姜;胸悶噯氣者,加陳皮、蘇葉;耳鳴者,加磁石、枸杞;頭痛眼花者,選加白僵蠶、天麻、菊花、炒蔓荊子等;煩躁、口渴者,選加淡竹葉、炒山梔、麥冬、石膏等;素有高血壓病者,選加鉤藤、夏枯草、白蒺藜等。
腎陽虛證
眩暈發作頻繁,遷延不愈,耳鳴,聽力減退明顯,兼有腰膝酸軟,手腳發涼,下肢浮腫,夢遺滑精,記憶力減退等癥;舌質淡而水潤,脈沉細或弱。治宜溫陽化氣,滋腎熄風。予金匱腎氣丸加減。
基本方藥:熟地25克,懷山藥、山茱萸、枸杞各15克,茯苓、澤瀉、天麻各10克,磁石30克,附子6克,肉桂3克。此方可配成水蜜丸劑服用,但磁石宜減量。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補腎固精,山藥兼補脾腎,附子、肉桂溫陽化氣,茯苓、澤瀉利水化飲,磁石、天麻潛陽熄風。
臨床辨證加減:小便短少而浮腫較重者,澤瀉用量加倍,另可選加茯苓皮、生姜皮、冬瓜皮、車前仁等;精關不固者,選加金櫻子、覆盆子、芡實、龍骨、龜板等;失眠者,選加酸棗仁、珍珠母、龍齒。余可參考上方加減法。
驗案舉隅
楊某,女,28歲,小學教師,2004年5月8日初診。頭昏、眩暈屢發已2年,多突然發作,伴有嘔吐、耳鳴、乏力、出冷汗,面色蒼白,顏面浮腫等。2月前曾經某綜合醫院西檢診患有“梅尼埃病”、“慢性腎盂腎炎”及“貧血”等。此次發劇已一周,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顯著,且許多藥服下后反而嘔吐加劇,舌質淡,苔薄白而潤滑,脈細弱。診屬脾陽不運、痰飲上逆,治宜健脾通陽、化飲降逆:赭石30克,茯苓20克,白術、白芍各12克,澤瀉25克,桂枝8克,法半夏、天麻各10克,吳茱萸、炙甘草各6克,姜棗為引。此方服5劑后復診:頭昏、眩暈顯著減輕,耳鳴、嘔逆亦止,但仍有胸悶欲吐、食欲不振、乏力嗜睡等證。予原方加減,續服7劑后,基本痊愈;繼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10劑調理鞏固,并囑以飲食起居調護法,以防復發。患者于2005年元月因外感咳嗽來診時,稱眩暈嘔吐證未再復發。
相關鏈接 生活中的調養:
1.平時注意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心態平和。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避免過于疲勞和情緒劇烈波動,日常飲食既要講究營養,還要清淡適量。
2.堅持適宜適度的體育鍛煉。如快走、太極拳、八段錦、氣功等,并可經常做一些像“鳴天鼓”之類的自我保健按摩。
3.發作期應臥床休息、保暖,避免干擾和強光刺激,進低鹽低脂、易于消化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