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指因入睡困難或易醒、早醒及醒后再入睡困難,導致睡眠時間減少或質量下降,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明顯影響日間工作或生活質量的病證。據統計,全球約30%的人群有睡眠困難。失眠給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乃至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都是極其巨大的,因此,WHO和國內外醫學權威專家都呼吁臨床醫生應高度重視病人的睡眠問題。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軀體、生理、心理、精神及藥物性等。本病現代中醫亦稱為“失眠”,舊稱“不寐”、“不得臥”等。
辯治方藥
臨床辨治失眠,一般分虛實兩類:虛證,以心脾兩虛為主者,予歸脾湯加減;以心腎陰虛為主者,予天王補心丹加減;以心膽氣虛為主者,予安神定志丸加減。實證:屬肝郁化火者,予龍膽瀉肝湯加減;屬痰熱中阻者,予溫膽湯加減;屬血瘀氣滯者,予血府逐瘀湯加減。
筆者學生臨證抄方從近2年來治療近百例失眠患者的處方中,統計出常用主方有5類,其中有近半數是酸棗仁湯合溫膽湯加減類。究其原委,主要有如下兩點理由:
一是失眠的發生,雖涉及心、肝、脾、胃、膽、腎的病變,但總關心神。酸棗仁湯是醫圣張仲景治療“虛勞虛煩不得眠”的主方,該方主次分明,配伍精當,一直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方中重用酸棗仁養心安神為主,佐以川芎活血疏肝,茯苓化痰理脾,知母清熱滋腎,甘草和中以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酸棗仁中含有皂苷、黃酮等成分,具有鎮靜催眠、安定神經、抗驚厥、鎮痛及降體溫、降血壓等作用。
二是失眠的發生多與脾胃不和、痰熱中阻有關。早在《素問·逆調論篇》中就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論述。所謂胃不和者,多因飲食所傷或痰濁中阻,從慢性失眠來說,以后者居多,故中醫治療失眠的祖方,即是《內經》中化痰和胃的半夏秫米湯。有現代學者研究認為,胃腸道含有大量神經細胞,其數量與大腦相近,從胃腸到大腦的神經束比大腦到胃腸的神經束還要多;美國神經生物學家Gershon MD將腸神經系統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認為其功能不僅獨立主持著胃腸的功能活動,且與某些精神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可見,中醫辨證從調中焦、化痰濁著手治療失眠等神經精神疾病,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另從臨床實際來看,現在失眠患者中,因飲食不節、思勞過度而導致脾胃失和,痰濁內生,蘊久化熱,上擾心神者,確屬不少。因此,辨證見痰多,或心悸,胸悶,口膩或干苦,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等證候的失眠患者,即可選用溫膽湯合酸棗仁湯加減組方,以化痰和胃、養心安神,則有標本兼治、泛應曲當之妙。
基本方藥:酸棗仁30克,茯苓15克,法半夏、川芎、陳皮、竹茹各10克,枳實、炙甘草各6克。每日1劑,煎取2次湯藥混合后,分2次服,其中必有1次在夜間臨睡前1小時服下。
方解:重用酸棗仁,養心安神為主藥;半夏、陳皮、茯苓、竹茹祛痰濁、和脾胃,共為輔藥;川芎、枳實活血行氣以疏肝,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
臨床辨證加減:頭暈目眩,或頑固失眠者,加夜交藤、珍珠母(先煎);內熱重者,選加梔子、黃連、知母等;心中煩悶不舒,或口苦咽干明顯者,加柴胡、黃芩;驚恐、夢多者,加龍骨、牡蠣;氣血虛者,加黃芪、當歸;脾虛便溏者,去枳實、竹茹,選加黨參、山藥、蒼術等;內滯飲食者,選加神曲、炒山楂、炒雞內金、炒萊菔子等。
驗案舉隅
張某某,男,62歲。2008年11月8日初診。患失眠已2年之久,加重3個多月,曾求治于多家中、西醫醫院,療效均不滿意,長期靠服安定維持,現每晚口服安定3~4片,方能睡眠3~4小時。患者體型壯實,面白少華,頭暈,痰多,胸悶,心煩,喜汗,口苦而干,食欲及大小便尚屬正常,舌紅,苔黃膩,脈滑數。予上化痰和胃、養心安神基礎方加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柴胡、黃芩、知母各10克,每日一劑,煎服遵上法。服完7劑后,患者失眠即有明顯好轉,服安眠藥的劑量逐漸減少,在來二診的頭一天晚上,不服安定也可睡眠4小時左右。余癥均有改善。效不更方,于上方少事加減續服。待到12月6日再次復診時,患者已有20余天沒有服用西藥安眠類藥,每晚已能熟睡月7個小時左右,余癥亦基本消失,舌苔淡黃而薄,脈弦。遂囑生活中善為調養,停藥觀察。春節后患者因外感來診,稱失眠一直未發。
預防與調護
1.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非特殊情況,要養成晚11時前就要上床睡覺的習慣;無論前晚何時睡覺,早晨都應按時起床。
2.安全和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保證安心入睡;善于調節心態,保持心境平和。
3.晚餐宜清淡,晚餐后不飲酒、喝茶和咖啡,不吸煙,睡前不要過多飲食。
4.每日安排適度有規律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散步,做八段錦、氣功、靜坐等,但不要在睡前2小時內做較劇烈的運動。
5.失眠者可避免白天小睡或午睡,以利于延長夜間睡眠。
6.用藥治療期間,要密切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特別是西藥催眠藥);患者一定要遵醫囑用藥,保證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