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儀龍 甘肅省通渭縣修真堂診所
1984年4月,有一周姓朋友說自己兒子有病,延余往診。患者男性,年18歲,農民,未婚。春天聯合莊間數戶人家燒制磚瓦,忙碌多日。待將磚瓦燒制成功之后,唯覺乏力,四肢困倦,靜臥二日,又覺頸項酸困不適。以為勞累過度,休息可復,未嘗介意。翌日,出現不自主的點頭動作。余診視時,患者端坐,呈連續不斷地頭向前猛然低下,又猛然抬起,引肩臂抽動,整個動作連續有力,節奏規律,一個動作約1~2秒鐘。由于連續俯仰無休,幾不能進食,飲水用竹管或進稀粥。若困極睡眠之后,可停止發作。數日來進食甚少,精神更加疲憊。診其脈因抖動不安而未能診得為何脈。觸及皮膚滋潤,溫度正常。診視良久,百思不得其解,遂按勞累過度,血虛風動,湊藥數味,服之以觀其效。
十日后,遇朋友,詢其兒子病況,言藥后無效,又延一周姓醫生,予桂枝加葛根湯。藥服一劑發作減緩,可進食飲,再劑痊愈,現已康復矣。余反思,以方驗證,該證為《傷寒論·太陽篇》“項背強幾幾”之證,方覺讀書難,識證更難。《傷寒論·太陽篇》14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兩條經文都提到了“幾幾”,其區別在于一汗出惡風,一無汗惡風。該患者癥狀表現正如14條經文所述。蓋燒磚瓦時熱而汗出,乘涼時風邪乘虛侵襲太陽經俞,致經氣不利,而發“項背強幾幾”。診視時觸及皮膚滋潤,亦是微汗之象,故醫者投“桂枝加葛根湯”,方證相符,藥到病除。
后筆者根據先賢對“幾幾”的釋義,多次觀察了麻雀啄食的現象,麻雀啄食,邊啄食,邊抬頭望望四周,連啄連望,其頭頸俯仰之象,恰似該患者的表現特征。可見仲景用“幾幾”二字描述本證,言簡意賅,形象逼真。筆者將本病例講給一位同事,言其近期治愈一患者與筆者所講病例癥狀相似,在本地靜脈輸液及口服中西藥三日無效,也予“桂枝加葛根湯”,一劑知,二劑已。于是感嘆經方作為臨床經驗的總結,只有認真研讀領悟,才能靈活應用,臨證則可避免失治誤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