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甘草附子湯”。別名:四物附子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處方: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術6克 桂枝12克(去皮)。功能主治: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
菊花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藥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閉,咽喉腫痛,癰腫疔毒。
菊花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藥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閉,咽喉腫痛,癰腫疔毒。
中藥方劑“茯苓戎鹽湯”。處方:茯苓半斤,白術2兩,戎鹽(彈丸大)1枚。功能主治:益腎健脾利濕。主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引作“戎鹽湯”。各家論述:《沈注金匱要略》:夫濕熱壅于膀胱則為淋…
中藥方劑“白茯苓陳皮丸”。別名:緩中丸。處方:白茯苓1兩,陳皮1兩,干生姜1兩,人參1兩。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功能主治:脾胃虛弱。六脈俱弦而指下虛。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窄狹如繩…
中藥方劑“白術茯苓湯”。別名:白術湯。處方:白術4兩,茯苓2兩,甘草2兩。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逐支飲,通利小便。主飲積胸痞,痰停膈上,頭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煩忪悸,喘咳嘔逆,體重脅痛,腹痛腸鳴,倚息…
中藥方劑“白茯苓散”。別名:茯苓散(《普濟方》卷三十三)。處方:白茯苓 龍骨 甘草(炙,銼細)干姜 桂心 續斷 附子各30克 熟干地黃 桑螺蛸(微炒)各45克。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小便不禁,日夜不止。用法用量…
白萆薢,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馬錢葉菝葜Smilax Lunglingensis Wang et Tang[S.siderophylla Hand.-Mazz.]的根莖。具有祛風濕,利小便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麻木,小便淋濁,濕熱帶下。
石燕,中藥名。為古生代腕足類石燕子科動物中華弓石燕Cyrtiospirifer sinensis(Graban)及弓石燕Cyrtiospirifer sp.等多種近緣動物的化石。具有除濕熱,利小便,退目翳的功效。主治淋病,小便不通,帶下,尿血,…
羊脬,中藥材名。為牛科動物山羊CaprahirtusLinnaeus或綿羊OvisarniesLinnaeus的膀胱。具有縮小便的功效。主治下焦氣虛,尿頻遺尿。
青風藤,中藥名。為防己科防己屬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rn(Thunb.)Rehd.et Wils.和毛青藤Sina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莖。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的功效…
龍珠,中藥名。為茄科植物龍珠Tubocapsicumanomalum(Franch.etSav.)Makino的全草或根、果實。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小便之功效。常用于小便淋痛,痢疾,疔…
中藥方劑“表里湯”。處方:桂枝1兩,麻黃(去節)1兩,大黃(酒浸)1兩,甘草(炙)1兩。功能主治:太陽、陽明合病,中風,皆大熱,頭痛目疼,身重,煩躁,不便,小便少者。用法用量:水煮,熱服。
中藥方劑“貝齒膏”。別名:貝齒湯。處方:貝齒4個(燒作末),葵子1升,石膏5兩(研),滑石3兩(研)。功能主治:婦人結氣成淋,小便引痛,上至小腹,或時溺血,或如豆汁,或如膠飴,每發欲死,食不生肌,面目萎黃…
中藥方劑“敗鼓皮丸”。處方:破舊銅鼓皮1張(切碎,河砂拌炒松脆,研末)。制法:上以陳燒酒和糯米粉糊丸。功能主治:濕滯腫滿,峻逐日久,傷殘脾陽,更損腎陽之水臌,腹大如箕,手足反瘦,逐漸堅脹,按之如鼓,旦…
中藥方劑“閉真丸”。處方:龍骨(另研)30克 訶子5枚 縮砂仁15克 朱砂30克(另研。一半為衣)。制法:上藥依法制度,共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功能主治:主白淫不止,小便余瀝;夢遺。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腹…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