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
該穴當目瞳孔直上入發際5分處,目者,泣之所出,穴臨其上,故名頭臨泣。
功能作用
清瀉膽熱,醒神寬胸,宣通鼻竅。
定位
位于頭部,前發際上0.5寸,瞳孔直上。
解剖
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詳細主治
1、頭痛。
2、目痛、目眩、流淚、目翳等目疾。
3、鼻塞、鼻淵。
4、小兒驚癇。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在目中線直上,入前發際0.5寸處。平刺0.5-0.8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角膜白斑、外眼角充血、急性結膜炎、腦出血、腦卒中、瘧疾、癲癇等。
配伍
1、配頭維穴治淚出。
2、配金門穴、合谷穴治耳聾。
3、配后溪穴、攢竹穴、合谷穴、小骨空穴治眼赤腫痛。
4、配風府穴、風池穴、陽谷穴、液門穴等治目眩。
5、配臨泣穴、星穴、百會穴、前谷穴等治鼻塞。
6、配迎香穴、合谷穴、太沖穴等治鼻淵。
7、配臨泣穴、百會穴、肩井穴、曲池穴等治中風。
8、配水溝穴、合谷穴治諸風不識人。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p>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
3、《神應經》:“白翳:臨泣、肝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