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調理氣血,固精止遺。
定位
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寸處。
解剖
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腰后動脈支,棘突間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后支內側支。
詳細主治
腸風下血、痔疾、胃出血、腸出血、黃疸、遺尿、遺精、小兒飲水不歇、腰痛。
詳細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痔瘡、慢性胃炎出血等癥。
配伍
1、配會陰穴、長強穴、承山穴治痔出血。
2、配足三里穴、血愁穴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出血,慢性胃炎出血。
附注
本穴位于膀胱脛腎俞穴內側0.5寸處。
相關論述
1、《古今醫統》:“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剛穴一壯,在十四椎下兩傍各開一寸陷中。”
2、《醫學入門》:“灸腸風諸痔,十四椎下各開一寸,年深者最效。”
3、《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腸風,奇穴。……針五至七分,灸三至七壯。主治諸臟器慢性病、其他慢性痔疾;亦治要神經痛、腸出血、胃出血、遺精、遺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