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安神定驚,清熱利竅,疏筋活絡。
定位
位于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尺骨尺側與尺側腕屈肌之間。
解剖
在尺骨尺側,尺側腕伸肌的尺側緣。有骨間背側動、 靜脈。分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1、頭痛,項強,肘臂酸痛。
2、熱病。
3、癲狂。
4、疣癥。
詳細操作
手上舉,本穴在陽谷上五寸,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尺骨的里側面上。直刺或斜刺0.5 - 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衰弱、精神病、眩暈、神經性頭痛、麥粒腫、十二指腸潰瘍等。
配伍
1、配內關穴、陽溪穴治驚掣,肘臂不舉。
2、配魚際穴、合谷穴、少海穴、曲池穴、腕骨穴治狂言。
3、配少海穴治熱病。
4、配三焦俞穴治目眩頭痛。
< >5、配天容穴、前谷穴、角孫穴、腕骨穴治頸腫項痛不可顧。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 “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項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證主之。”
2、《備急千金要方》 “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痛而強,振寒寒熱。”
3、《醫宗金鑒》 “七情郁結不舒,肘臂十指筋攣疼痛,及消渴飲水不止。”
4、《醫經理解》:“支正,在手腕后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者,走少陰者為支,此則其正也。”
5、《子午流注說難》:“支正乃小腸別絡,內注手少陰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曰正。支者離也。離小腸經脈而入絡于心之正位,故其別絡曰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