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舒筋活絡,調經止帶。
定位
位于臀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
淺層為闊筋膜張肌,深部為股外側肌。有旋髂淺動、靜脈分支及旋股外側動、靜脈升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詳細主治
1、腰腿痹痛,癱瘓。
2、疝氣,少腹痛。
詳細操作
側臥,于維道后下方3寸,髂骨旁,當髂前上棘與大轉子最高點之間連線的中點凹陷處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腰痛、胃痛、下腹痛、睪丸炎、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白帶多、膀胱炎、腎炎、闌尾炎、腰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諸疾患等。
配伍
1、配環跳穴、委中穴治腿股紅腫。
2、配環跳穴、懸鐘穴、委中穴治膝痛足厥。
3、配臑會穴、消濼穴、四瀆穴、外關穴、環跳穴等治足痿。
4、配八髎穴、腰眼穴、肝俞穴、脾俞穴等治月經不調。
5、配府舍穴、帶脈穴、五樞穴、太沖穴治無痛分娩。
相關論述
1、《會元針灸學》:“解者,所居藍骨上之邊酵陷孔,故名居髎。”
2、《經穴釋義匯解》:“居,蹲也。髎,與窌同。窌,空穴也。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骼)骨上凹陷處。取穴時,需蹲而取之,故名居髎或居窌。”
3、《玉龍經》注:“在環跳上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