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桑樹皮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
主治
白口瘡。
用法用量
1-2克搗敷,用青布包好,含口內(nèi),五分鐘后取出,隔時再含,一日數(shù)次。
注意事項
尚不明確。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治白口瘡。”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白口瘡:鮮馬桑皮搗絨,含口內(nèi)。(《貴州草藥》)
現(xiàn)代研究
含鞣質(zhì)、沒食子酸、山柰酚和馬桑糖等。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馬桑科植物馬桑。
形態(tài)特征
馬桑,又名蛤蟆樹、阿斯木、上天梯、蓮花獻、四聯(lián)樹、黑果果、醉魚兒、鬧魚兒、水馬桑、野馬桑、馬鞍子、千年紅、黑虎大王、紫桑。落葉灌木,有時高達6m。枝條斜展,幼枝有棱或成四狹翅,無毛,常帶紫色;老枝具圓形突起的皮孔。單葉對生;葉柄短,長1-3mm,通常紫色,基部具墊狀突起物;葉片紙質(zhì)至薄革質(zhì),橢圓形至寬橢圓形,長2.5-8cm,寬1.5-4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無毛或僅下面沿脈有細毛;基出3脈。總狀花序側(cè)生于前年生枝上,花單性同株;雄花序長1.5-2cm,先葉開放,序軸被腺狀微柔毛,萼片及花瓣各5,雄蕊10,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與葉同出,長4-6cm,帶紫色,萼片與雄花同,花瓣肉質(zhì),龍骨狀,雄蕊較短,心皮5,分離,具小疣體,柱頭上部外彎,漿果狀瘦果,5個,成熟時由紅色變紫黑色,直徑約6mm,外被肉質(zhì)花瓣所包。花期3-4月,果期5-6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西藏。
道地產(chǎn)區(qū)
西南、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西藏。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400-3200m的山地灌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