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消疳散積。
主治
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入丸、散。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小兒五疳,手足干瘦,腹脹筋起,鼻癢,昏沉多睡:蟾頭二枚(涂酥炙焦黃),皂莢一分(先于廁中浸七日后,以水洗凈,剔去黑皮,涂酥炙令焦黃,去子),青黛一分(細研),硫黃一分(細研),麝香半分(細研),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空心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圣惠方》蟾頭丸)
2、治小兒奶疳,體瘦煩熱,毛發干癢,乳食減少:蟾頭一枚(燒灰),蛇蛻皮灰一分,蟬殼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錢,青黛半兩,蝸牛子二七枚(炒微黃)。上藥都細研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錢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蟾頭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剁頭,用細繩拴起陰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頭部近三角形,其寬大于長或近等長。吻端圓,口大,近半圓形,閉合或略開一縫隙。口內無鋤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吻棱顯著,近吻端有小的圓形鼻孔1對。眼隆起或內陷,閉合或成窄縫。兩側眼后有一圓形鼓膜,棕褐色。背面灰褐色、綠褐色或黑褐色,較平滑;腹面色淺,呈黃綠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有突起的點狀棕褐色或黑褐色斑點。質堅韌,不易破碎。氣腥臭,味微咸,而有麻舌感。
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蟾蜍科蟾蜍屬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
形態特征
1、中華大蟾蜍: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于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于鼻間距;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肢長而粗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后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跖變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后腺,其余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后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后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之跗褶,腹面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變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后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2、黑眶蟾蜍: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于頭長;吻端圓,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于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后端無缺刻。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掌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后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余布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后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分布區域
1、中華大蟾蜍: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黑眶蟾蜍: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道地產區
全國各地均產。自產自銷。
人工制造
1、生活習性:喜隱蔽于泥穴中、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存的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人工飼養繁殖比其他蛙類容易。
2、繁殖技術: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蝌蚪進行飼養。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為蟾蜍的產卵季節。在氣溫升至6-8℃時,蟾蜍即開始雌雄抱對,人工養殖時雌雄比例以3∶1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溫度在16℃時便可產卵。每次產卵量大約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卵帶內,卵帶可長達幾米,纏繞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時水溫應控制在10-30℃之間,以18-24℃為宜。并隨時注意調節水溫。若遇寒流或暴雨天氣,可用塑料薄膜覆蓋。經過3-4d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個方向游動。
3、飼養管理:建立蟾蜍飼養場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溝或田埂作為飼養池。場地四周應筑圍墻,墻內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棲息及活動。池中有水草生長,稀密適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養。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d內開始吃食,先以卵膜為食,以后吃一些動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質、豬牛糞、糠麩、蔬菜、嫩草、魚類及畜禽糞、生熟廢棄物等。蝌蚪變態成幼蛙后,即以活餌為食。可以培養蚯蚓、蠅蛆等各種昆蟲,也可以用誘蟲燈誘引各種昆蟲,供蟾蜍食用。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時排水,水溫在16-28℃時為生長發育最適溫度。隨著蝌蚪的生長變大,要注意及時分池,一般經過2個月后開始變態成幼蛙。幼蛙飼養要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每1㎡放養30-50只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敵侵害。在陽光強烈時,可以噴灑水以防皮膚干燥。在秋末即要為蟾蜍準備好越冬場所,可以在飼養池的角落處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溫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應比冰凍層大1倍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