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1、濕熱瀉痢,黃疸:本品性味苦寒,善于清熱燥濕,功似黃連。
2、熱病煩躁:本品苦寒入心,能瀉心火以除煩。
3、肺熱咳嗽:取本品入肺經而瀉肺火。
4、癰瘡腫毒,目赤腫痛:《內經?素問》謂“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本品入心經而瀉心火。
5、西醫診為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屬于大腸濕熱者,黃疸屬于肝膽濕熱者,濕疹屬于濕熱內蘊者,急性結膜炎等屬于肝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6-12g。全草15-30g。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唐松草堿、小檗胺、小檗堿、掌葉防己堿、藥根堿等。其地上部分含生物堿、黃酮苷、皂苷、強心苷、維生素C等。
藥理作用本品水煎劑對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所含非替定堿有降壓作用;本品有乙酰膽堿樣作用,有利膽、抗腫瘤、升高白細胞、解熱、利尿、鎮靜等作用。
相關論述《本草綱目拾遺》:“去皮里膜外及筋絡之邪熱,小兒傷風及痘科用。”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濕熱瀉痢,可配黃芩、葛根、白頭翁等藥用。治濕熱黃疸,可配茵陳、梔子、黃柏等藥同用。
2、治熱病心煩不安,可配梔子、竹葉等藥同用。
3、治肺熱咳嗽,取本品入肺經而瀉肺火,可配黃芩、桑白皮、地骨皮等藥同用。
4、治癰瘡腫痛,目赤腫痛,可與蒲公英、野菊花等藥同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10-12月采挖,曬至八成干,搓去外層棕色栓皮,再曬干。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多葉唐松草:根莖橫生,由數個至十余個結節連生,每個節結上面具圓形空洞狀的莖痕,直徑約1cm。細根數條至十余條密生于根莖下側,直徑3mm;表面灰棕色;質硬,易折斷,斷面中心可見圓形金黃色木心。氣微,味稍苦。
2、貝加爾唐松草:細根數十條密生于根莖上。表面黃褐色,細根軟而扭曲。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毛茛科唐松草屬植物多葉唐松草、和貝加爾唐松草或偏翅唐松草等。
形態特征1、多葉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90-200cm。全株無毛。莖直立,上部有長分枝。葉互生;葉柄長1.5-5cm,有狹鞘;莖中部以上葉為三回三出或羽狀復葉,葉片長達36cm;小葉草質,頂生小葉菱狀橢圓形或卵形,長1-2.5cm,寬5-15mm。先端鈍或圓,基部淺心形或圓形,3淺裂,裂片有少數鈍齒,齒端具小尖頭,網脈稍明顯,葉下面稍呈粉綠色。圓錐花序近傘房狀,分枝極多,長約20cm;花為雜性,有多數花,萼片4,花瓣狀,狹橢圓形,長3-4.5mm,淡黃綠色或淺紫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長6-7mm,花絲絲狀,花藥狹長圓形,長約2.5mm,先端有短尖頭;心皮4-6,無柄,花柱與子房近等長,彎曲,柱頭線形。瘦果紡錘形,長約3mm,有8條縱肋,具宿存花柱。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貝加爾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45-80cm。全株無毛。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葉柄長1-2.5cm,基都有狹鞘;托葉狹,膜質;莖中部葉為三回三出復葉,有短柄;葉片長9-16cm,小葉草質,頂生小葉寬菱形、扁菱形或菱狀定倒卵形,長1.8-4.5cm,寬2-5cm,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3淺裂,裂片有圓齒,葉脈在背面隆起,網脈稍明顯。復單歧聚傘花序近圓錐狀,長5-10cm;花兩性,花梗細,長4-9mm;萼片4,花瓣狀,橢圓形或卵形,長2-3mm,綠白色,早落;花瓣無;雄蕊10-20,長2.5-5mm,花絲上部與花藥近等寬,下部窄近絲狀,花藥長圓形,長約0.8mm;心皮3-7花柱短,長約0.5mm,柱頭橢圓形,長0.2-0.3mm。瘦果卵球形或芝橢圓球形,稍扁,長約3mm,有8條縱肋,果柄長約0.2mm。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布區域1、多葉唐松草: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2、貝加爾唐松草: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河南、西藏。
道地產區全國各地多有分布,西北、西南及東北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