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化痰消積,清熱燥濕。
主治
痰飲咳嗽,嘔逆,疳積,白帶,濕疹,痱子,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3-6g。外用:適量,干糝;或調敷。
注意事項
《本草匯言》:“諸病屬脾肺虛寒而無火者,須禁用之。”
藥理作用
加蚌殼粉喂飼大鼠及小鼠,皆無增進體重的作用。其吸收率為14.45%,絕對吸收量為12.67mg,比磷酸氫鈣組和對照組高,股骨X線片及鈣的含量分析結果表明骨質鈣化好,故蚌粉鈣有一定效用。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爛殼為粉,飲下。主反胃,心胸間痰飲。”
2、《日華子》:“治疳,止痢并嘔逆;癰腫醋調敷。”
3、《綱目》:“解熱燥濕,化痰消積。止白濁、帶下、痢疾,除濕腫、水嗽,明目,擦陰瘡、濕瘡、疿癢。”
4、《得宜本草》:“治久嗽不止。”
5、《醫林纂要·藥性》:“治頑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6、《得配本草》:“制石亭脂、硫黃。”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傷損大吐血,或因酒食飽,低頭掬損吐血過多,并血妄行,口鼻俱出,但聲未失者:蚌粉、百草霜各等分。為末,每一二錢,糯米飲調服,側柏枝研汁尤效。如鼻衄、舌衄及灸瘡出血,并用干糝立止。(《醫學入門》蚌霜散)
2、治積聚涎塊,結于心腹之間,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嘔減食:蚌粉一兩,巴豆七粒(去殼及膜)。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子大。丈夫臍腹痛,炒茴香油吞下二十丸;婦人血氣,炒姜酒下;敗血沖心,童便和當歸酒服;常服姜酒下。(《世醫得效方》炒粉丸)
3、治翻胃:真蚌粉,每服二錢,姜汁米飲調下。(《世醫得效方》)
4、治小兒疳困:龍膽草,蚌粉。為末,每服半錢,用米飲調下。(《普濟方》粉龍丸)
5、治癰疽赤色腫有尖頭者:醋和蚌蛤灰涂,干者易之。(《千金要方》)
6、治熱疿:蚌粉四兩,綠豆粉二兩,滑石一兩。為末,干擦之。(《衛生易簡方》)
7、治陰囊濕疹:煅蚌殼研細末,撒敷患處。
8、治濕疹:煅蚌殼9g,黃柏15g。研細末,撒敷患處,或用油調涂患處。(7-8方出自《廣西藥用動物》)
9、治湯泡火燒潰爛,并下部惡瘡:大蚌(一二個,用文武火一盆,上架鐵楞,置蚌煅之),冰片(每散一兩,加冰片三分)。為末,研勻。濕爛者,用篩篩上,自然收燥。如濕再加,不可剝去,燥則用麻油調涂,痂落自愈。如治惡瘡,亦用麻油調涂。(《醫級》珠窩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取蚌殼洗凈,刮去黑皮,搗碎,研粉或煅后研粉。
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蚌科動物褶紋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無齒蚌等蚌類。
形態特征
1、褶紋冠蚌:貝殼較大,略呈不等邊三角形。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后部長高,后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形的冠。殼的后背部自殼頂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漸粗大的縱肋。腹緣長近直線。殼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殼頂常受侵蝕而丟失表層顏色。珍珠層有光澤。
2、三角帆蚌:貝殼大而扁平,殼質堅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后背緣長,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狀后翼,前背緣短小,呈尖角狀。腹緣近直線,略呈弧形。殼面不平滑,殼頂部刻有粗大的肋脈。生長線同心環狀排列,距離寬。貝殼內面平滑,珍珠層乳白色。
3、背角無齒蚌:貝殼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圓形,前端稍圓,后端呈斜切狀,腹緣呈弧形。后背部有自殼頂射出的三條粗肋脈。殼面綠褐色。閉殼肌痕長橢圓形。殼內面珍珠層乳白色。
分布區域
1、褶紋冠蚌:分布于全國各地。
2、三角帆蚌:分布于河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3、背角無齒蚌:分布于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