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
肺膿瘍,咽痛,目赤,乳腺炎,癰疽瘡瘍,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1、氣血虛弱者慎服。
2、《廣西中藥志》:“體質虛寒,氣弱血衰者禁用。”
化學成分
含脂類:二十六甾醇、棕櫚酸。萜類:ixerisosides A-N、蒲公英甾醇、α-香樹脂、β-香樹脂、日耳曼春、齊墩果酸、熊果酸、扇豆烷醇等。
藥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剪刀股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廣西中藥志》:“解熱毒,消癰腫,清(涼)血,利尿。治乳癰,疔毒,淋病,水腫,目赤腫痛。”
2、《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涼血,利尿消腫。治肺熱咳嗽,咽痛,口腔潰瘍,急性結膜炎,闌尾炎,水腫,小便不利;外用治乳腺炎,瘡癤腫毒,皮膚瘙癢。”
3、《福建藥物志》:“清熱解毒。主治腮腺炎,肺膿瘍,咽喉炎,支氣管炎,遺精,項疽,乳腺炎,足底膿腫。”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現代臨床用于治療急性乳腺炎,皮膚毛囊感染,肺膿瘍,闌尾炎,濕疹瘙癢,急性泌尿道感染小便澀痛和水腫等。
相關配伍
1、治腮腺炎:剪刀股根15g,青殼鴨蛋1個。水燉服。
2、治肺膿瘍:剪刀股、葫蘆茶各30g。水煎沖蜜或冰糖服。
3、治項疽:鮮剪刀股120g,鮮筋骨草90g,加冬蜜20g。搗爛,分早晚2次外敷。
4、治遺精:剪刀股15-30g。水煎,取藥液燉豬小肚或瘦肉服。(1-4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5、治乳癰,疔毒:鮮剪刀股,搗爛外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主根圓柱形或紡錘形,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葉基生,多破碎或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后葉片呈匙狀倒披針形,長5-15cm,寬1.5-3cm,先端鈍,基部下延成葉柄,全緣或具稀疏的鋸齒或羽狀深裂。花莖上常有不完整的頭狀花序或總苞。偶見長圓形瘦果,扁平。氣微,味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剪刀股。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30m。全株無毛,具匍匐莖。基生葉蓮座狀,葉基部下延成葉柄,葉片匙狀倒披針形至倒卵形,長5-25cm,寬1-3cm,先端鈍,基部下延,全緣或具疏鋸齒或下部羽狀分裂;花莖上的葉僅1-2枚,全緣,無葉柄。頭狀花序1-6;有梗;總苞長1-1.5cm,外層總苞片卵形,內層總苞片約8枚,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舌狀花黃色,長約1.5cm。瘦果成熟后紅棕色,長5-6mm,喙長2-3mm,冠毛白色,長5-7mm。花期4-5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東北、華東及中南。
生長環境
生于海邊低濕地、路旁及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