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破瘀,散結,攻毒。
主治
血瘀經閉,腰痛,不孕瘰疬,癬瘡,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
1、內服:研末入丸、散,1-3g。
2、外用:研末作餅敷貼。
禁忌
氣血弱、無瘀滯者及孕婦忌服。
化學成分
紅娘子含斑蝥素等,又含蠟、脂肪油及紅、黑2種色素。樗雞含酸性粘多糖、粘蛋白、脂蛋白。
毒理作用
紅娘子(去頭、足翅)65%乙醇浸液(0.3g/ml),給小鼠涂耳,4h后觀察,紅娘子可使小鼠耳顯著腫脹,但無發泡現象。給0.24g/ml紅娘子頭足翅混懸液的小鼠最大耐受量為12.76g/kg,去足翅紅娘子混懸液的最大耐受量為13.15g/kg。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活血行瘀,消瘰散結。治瘰疬結核,利尿通淋,療瘋犬咬傷。”
2、《山西中藥志》:“破血,攻毒。外用治瘡癬。”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洽腰傷疼痛:紅娘子1只,研末,黃酒沖服。(《肯島中草藥手冊》)
2、治不孕癥:紅娘子2.5g,土鱉、全蟲、蜈蚣各6g。紙包帶身上煨干(切忌火烘),共研細末,分30包,每日早、晚各服1包,開水送下。本方男女均可服用,一般以虛寒型最宜,實熱型可用生地黃煎水送服藥末。(《萬縣中草藥》)
3、治蟲牙:紅娘子、福礬(枯)、全蝎、真石灰各等分。先將餅藥盛于盞內,火上煎,候微沸即投石灰,次投諸藥末為丸,微干。以綿裹丸安患處。(《魏氏家藏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捕捉,曬干或烘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生紅娘子為去頭、足、翅的干燥軀體,形似蟬而小,前溝背板前狹后寬及中胸背板為黑色,左右兩側有2個大型朱紅色斑塊,可見鞘翅殘痕。雄蟲在后胸腹板兩側有鳴器。腹部血紅色,基部黑色。雌蟲有黑褐色的產卵管。體輕,質脆。有特殊臭氣。炒紅娘子形如生紅娘子,色澤加深,顯黃色或焦黃色,微具焦臭。
常見偽品
偽品:
樗雞(灰蟬):為蠟蟬科斑衣蠟蟬Lycormadelicatula(White)的干燥蟲體。體長1.5-1.7cm。頭、胸部背面褐赭色。頭明顯狹于前胸,復眼黑褐色而明顯。前翅長卵形,淡褐色,近基部2/3處散有10至20多個黑斑,近端部1/3處黑色,翅脈白色呈網狀。后翅略呈不等邊的三角形,近基部1/2外為紅褐色,有黑褐色斑6-10個,翅的中域有倒三角形半透明的白色區,此區外為黑色,其翅脈亦為黑褐色。
注:褐翅紅娘子HuechysphylaemataFabricius亦作紅娘子使用。本種形態及習性與黑翅紅娘子基本相同。其特點在于本種前翅褐色,后翅淡褐色。
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蟬科紅娘子屬動物黑翅紅娘子、短翅紅娘子、褐翅紅娘子。
形態特征 1、黑翅紅娘子:體較大,體長15-25mm,寬5-7mm。頭黑色,復眼褐色,突起,成半球形,單眼3個,淡紅色,基部全被黑色長毛。胸部黑色,中胸背兩側有個較大的朱紅色斑塊,前翅黑色,翅脈黑褐色;后翅淡褐色,透明,翅脈黑褐色,腹部朱紅色。2、短翅紅娘子:本種與黑翅紅娘子相似。特征是前胸中央有一凸形,中胸中央及兩側各有朱紅色斑紋,前翅暗褐色,不透明,后翅稍淡,翅脈深灰褐色。成蟲最早于3月上旬出現。3、褐翅紅娘子:形狀與習性與黑翅紅娘子相同,其特點為前翅褐色,后翅淡褐色,半透明。
分布區域 1、黑翅紅娘子: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2、短翅紅娘子:分布于云南南部。3、褐翅紅娘子: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