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收斂止帶,止血,止痢。
主治主要用于崩漏下血、經水不止、便血痔血、濕熱或寒濕帶下、赤白痢下、久痢不止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湯熏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瘀血阻滯崩漏及濕熱下痢初起兼有寒熱表證者不宜使用。
化學成分花含山柰苷、莧菜紅苷、松醇及多量硝酸鉀。黃色花序中含微量莧菜紅苷,紅色花序中主要含莧菜紅苷。
藥理作用1、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引產作用。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雞冠花水煎液有止血作用,能縮短出、凝血時間,血漿復鈣時間。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滴蟲有殺滅作用。
相關論述1、《滇南本草》:止腸風下血,婦人崩中帶下,赤痢。
2、《本草綱目》: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帶下,分赤白用。
3、《玉楸藥解》:清風退熱,止衄斂營。治吐血,血崩,血淋諸失血證。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脾虛帶下,配白術、茯苓、芡實等藥同用。
2、治濕熱帶下,配黃柏、車前子、蒼術等藥同用。
3、治血熱妄行之崩漏,配丹皮、赤芍藥、苧麻根、茜草等藥同用。
4、治沖任虛寒之崩漏,配黨參、黃芪、山茱萸、炮姜等藥同用。
5、治血熱便血、痔血,配地榆、槐花、黃芩炭等藥同用。
6、治赤白下痢,可單用酒煎服,或配黃連、黃柏、秦皮、白頭翁等藥同用。
7、治久痢不止者,配椿皮、石榴皮、罌粟殼等藥同用。
相關配伍1、雞冠花配海螵蛸:雞冠花甘澀性涼,入肝經血分,具收斂涼血止血之功;海螵蛸咸,微溫而澀,歸肝、腎經,有收斂止血之功。兩藥配伍使用,人肝經血分,收斂止血作用增強。適用于治療崩漏下血等。
2、雞冠花配防風炭:雞冠花甘澀性涼,主入大腸經,能收斂涼血止血;防風味辛甘,性微溫,炒炭后有很好的止血止瀉作用。兩藥配伍,止瀉止血作用增強。適用于痔瘡岀血等。
鑒別用藥1、紅雞冠花與白雞冠花:雞冠花有紅、白、紫等多種顏色,但以紅、白色為主體商品。習慣上認為白色者質優。兩者在性味功效上無分別,只是習慣上治療赤痢用紅雞冠花,治療白痢用白雞冠花。治血證用紅雞冠花為多,治帶下病以白雞冠花為多。
2、雞冠花與雞冠花炭:雞冠花性味甘、澀,性涼,歸肝、大腸經,具有收澀止血、止帶、止痢的功效。生品性涼,收澀之中兼有清熱作用,多用于濕熱帶下,濕熱痢疾,濕熱便血和痔血等。雞冠花炒炭后涼性減弱,收澀作用増強,常用于吐血、便血、崩漏反復不愈,及帶下、久痢不止。
藥膳食療雞冠花蛋湯:
1、功效:有涼血止血、滋陰養血之功。可用于治療便血、崩漏、白帶等癥。
2、原材料:白雞冠花60克,雞蛋1個,蔥段、姜片、鹽、味精、白糖、麻油各適量。
3、做法:將洗凈的白雞冠花。加清水1升放入鍋內煎煮到60毫升,留湯去渣。將洗凈的蔥段、姜片下入鍋內,再下入適量鹽、味精、白糖,待燒開后調勻。將雞蛋打入鍋內,煮成荷包蛋,盛入碗中,淋上少許麻油即成。
4、用法:隔曰1次,佐餐服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摘,以朵大而扁、色澤鮮艷的白雞冠花為佳,色紅者次之。揀凈雜質,除去莖及種子,剪成小塊,曬干,生用。
炮制方法1、雞冠花: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莖葉,干切成塊,篩去灰屑。
2、炒雞冠花:取凈雞冠花塊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深黃色具焦斑,取出放涼。
3、雞冠花炭:取凈雞冠花塊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內部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迅速攤晾,涼透。
4、醋制雞冠花:取凈雞冠花塊,加醋拌勻,潤透,置鍋內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掠。每雞冠花100kg,用醋15kg。
5、酒制雞冠花:取凈雞冠花塊與黃酒拌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干,取出,放涼。每雞冠花100kg,用黃酒12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炒雞冠花、醋制及酒制雞冠花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雞冠花炭要及時散熱,防止復燃。
藥材鑒別
鑒別取本品2g,剪碎,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雞冠花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20)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丙酮(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穗狀花序多扁平而肥厚,似雞冠狀。長8-25cm,寬5-20cm。上緣寬,具皺褶,密生線狀鱗片,下端漸狹小,常殘留扁平的莖。表面紅色、紫紅色或黃白色;中部以下密生多數小花,各小花有膜質苞片及花被片。果實蓋裂,種子圓腎形。黑色,有光澤。體輕,質柔韌。氣無,味淡。
飲片性狀1、雞冠花:為不規則的段塊狀,余參見“藥材鑒別"”項。
2、炒雞冠花:形如雞冠花,深黃色,微具焦斑。
3、雞冠花炭:形如雞冠花,表面焦黑色,內部焦黃色,質輕,易碎;味苦、澀。
4、醋制雞冠花:形如炒雞冠花,有醋氣。
5、酒制雞冠花:形如炒雞冠花,略有酒氣。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莧科青葙屬植物雞冠花。
形態特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cm。全株無毛,粗壯。分枝少,近上部扁平,綠色或帶紅色,有棱紋凸起。單葉互生,具柄;葉片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3cm,寬2-6cm,先端漸尖或長尖,基部漸窄成柄,全緣。穗狀花序頂生,成扁平肉質雞冠狀、卷冠狀或羽毛狀,中部以下多花;花被片淡紅色至紫紅色、黃白或黃色;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質,宿存;花被片5,橢圓狀卵形,端尖,雄蕊5,花絲下部合生成杯狀。胞果卵形,長約3mm,熟時蓋裂,包于宿存花被內。種子腎形,黑色,光澤。花期5-8月,果期8-11月。
分布區域我國南北各地區均有栽培,廣布于溫暖地區。
道地產區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多為栽培,也有野生。
生長見習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
栽培技術8-9月,采收種子,曬干備用。直播,3月播種,將種子與拌有人畜糞水的火灰混勻,使成種子灰,每1h㎡用種量4.5kg。播時,在畦上按行株距各約33cm開穴,深約3cm,先施人畜糞水,再播入種子灰。
病蟲防治蟲害有蛞蝓、跳?,可在清晨撒生石灰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