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斂瘡生肌。
主治
主要用于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外治瘡瘍久潰不斂,濕瘡膿水浸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宜先煎去渣,取汁再入其他藥煎煮;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
赤石脂性收澀,濕熱積滯瀉痢者忌服。孕婦應慎用。石脂畏官桂。
化學成分
本品主含含水硅酸鋁,尚含相當多的氧化鐵等物質。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赤石脂所含硅酸鋁能吸附消化道內的毒物,如磷、汞、細菌毒素、異常發酵產物及炎性滲出物,并能覆蓋腸黏膜,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而呈吸附性止瀉作用。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赤石脂有使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升高及胸腺、脾臟重量增加的作用,能使凝血時間和出血時間明顯縮短。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赤石脂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4、此外,赤石脂還有抗炎、抗潰瘍等作用。
毒理作用
毒性:小鼠靜脈注射禹糧石煎劑的LD50為8.25g/kg,中毒癥狀有拒食、肺腫大。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瀉痢,腸澼膿血,下血赤白。
2、《名醫別錄》:療腹痛腸澼,下痢赤白,……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瀉痢日久,滑脫不禁,脫肛等證,配禹余糧相須為用,如赤石脂禹余糧湯(《傷寒論》)。若虛寒下痢,便膿血不止者,配干姜、粳米同用,如桃花湯(《傷寒論》)。
2、治崩漏,配海螵蛸、側柏葉等同用,如滋血湯(《和劑局方》)。
3、治便血、痔瘡出血,配禹余糧、龍骨、地榆等藥同用。
4、治瘡瘍久潰不斂,配龍骨、乳香、沒藥、血竭等同用,研細末,摻于瘡口。
相關配伍
1、赤石脂配干姜、粳米:赤石脂甘溫而澀,能澀腸固脫;干姜辛溫而能溫中散寒;粳米善益脾胃。三藥合用,具有溫補中焦,澀腸固脫的作用。適用于少陰病,脾腎陽衰,腸失固攝所致的便下膿血,日久不愈,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等。
2、赤石脂配側柏葉、烏賊骨:赤石脂、烏賊骨均具有良好的收斂止血作用;側柏葉涼血止血且兼收斂。三藥相配,收斂止血作用增強。適用于婦女漏下出血,日久不止者。
3、赤石脂配龍骨、爐甘石、血竭、乳香:赤石脂、煅龍骨均能吸濕斂瘡;爐甘石收濕生肌;血竭生肌斂瘡,散瘀止痛;乳香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諸藥相配,具有生肌斂瘡,止痛消腫的作用。研細外用,摻于瘡口,可治療瘡瘍久潰不愈,肌肉不長者
4、赤石脂配白石脂:赤、白石脂同為礦石類之石脂。色白者為“白石脂”,色赤者為赤石脂”。赤石脂澀腸止瀉,止血固下,生肌收口;白石脂收澀固脫,厚腸止瀉,止血止帶。赤石脂偏走血分,白石脂偏入氣分。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收斂固澀之力更強,澀腸止瀉,止血功效更佳。二者分子顆粒均有吸著作用,內服能吸附消化道內的毒物,如磷、汞、細菌毒素及食物異常發酵的產物等。對腸胃黏膜的局部炎癥有保護作用,可以減少異物刺激,并吸著炎性滲出物,使炎癥得以緩解。另外,對腸胃出血者,也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久瀉久痢、大便下血、婦女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等。
鑒別用藥
1、五倍子與赤石脂:二藥均具有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的作用,用于久瀉,久痢及崩漏下血或便血痔血。但五倍子酸澀收斂,亼肺經,性寒能凊肺中浮熱,既能斂肺止咳,又有清熱降火之功,用于肺虛久咳或肺熱痰嗽。赤石脂尚能收澀固精止遺,用于遺精滑精外用赤石脂有收濕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瘡瘍久潰不斂。
2、炮姜與赤石脂:二藥均具有止血的作用,用于崩漏、便血。但炮姜主入脾經,能溫經止血,對脾陽虛,脾不統血者,此為首選要藥,用于虛寒性吐血、便血、崩漏等;炮姜還能溫中止痛、止瀉,用于虛寒腹痛、腹瀉等。而赤石脂甘、澀,性溫,質重而入下焦,能固崩止帶、收斂止血;其性甘溫而澀,能溫里澀腸固脫,適用于虛寒性久瀉久痢,滑脫不禁,脫肛等;外用有收濕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瘡瘍久潰。
3、赤石脂與白石脂:赤、白石脂同為礦石類之石脂。色白者為“白石脂”,色赤者為“赤石脂”。兩者功效大體一致而稍有差別,赤石脂偏走血分而白石脂偏入氣分。赤石脂功能澀腸止瀉,止血固下,生肌收口;白石脂功能收澀固脫,厚腸止瀉,止血止帶。
相關藥品
腸胃寧片。
相關方劑
桃花湯(《傷寒論》)。
藥膳食療
赤石脂干姜粥
1、功效:溫中健脾、澀腸止痢,主治慢性虛寒痢疾。
2、原材料:赤石脂30g,干姜10g,粳米60g。
3、做法:將赤石脂打碎,與干姜入鍋,加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取汁備用。粳米煮為稀粥,加入藥汁,煮開1~2沸,待食。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挖出后,選擇紅色滑膩如脂的塊狀體,揀去雜石、泥土。
炮制方法
1、赤石脂: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石塊,搗碎或研粉。
2、煅赤石脂:取凈赤石脂,置無煙爐火上,用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搗成粗末。
3、醋赤石脂:取凈赤石脂,碾成細粉,用米醋及適量清水調勻搓條,切段,干燥。置無煙爐火上,用武火知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研粉。每赤石脂100kg,用醋30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干燥處,防塵。醋赤石脂,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表面局部平坦,全體凹凸不平。淺紅色、紅色至紫紅色,或紅白相間呈花紋狀。土狀光澤或蠟樣光澤;不透明。體較輕,質軟,用指甲可刻劃成痕;斷面平坦,具蠟樣光澤。吸水力強,舐之粘舌。微有粘土氣,味淡,嚼之無沙粒感。以色紅、光滑細膩、質軟、易斷、吸水力強者為佳。
飲片性狀
1、赤石脂:參見藥材性狀。
2、煅赤石脂:形如赤石脂,為土紅色細顆粒或細粉,質酥松。
3、醋赤石脂:為深紅色或紅褐色細粉,具醋酸氣。
礦物學信息
礦物種屬
硅酸鹽類多水高嶺石族礦石多水高嶺石與氧化物類赤鐵礦或含氫氧化物類褐鐵礦共同組成的細分散多礦物集合體。
形態特征
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隱晶質,個體為片狀或卷曲呈管狀(一般外徑0.04-0.19μm,內徑0.02-0.1μm),集合體致密塊狀、土狀、粉末狀或呈瓷狀及各種膠凝體外觀;純凈的白色,土狀或瓷狀、蠟狀光澤,硬度1-2.5,相對密度2.0-2.6(因吸附水及層間水含量而異)。其離子前交換能力也發生于顆粒邊緣,因粒度更小而比高嶺石交換能力強,但低于蒙脫石或蛭石(后兩者兼有結構單元層間離子交換能力)。干燥時吸水,加水后可塑性弱,裂成棱角碎塊;粘舌與否與集合體致密程度、細膩程度(結構、構造)有關,即取決于粒度、雜質分散狀態及均勻性、孔隙度等。
分布區域
主要產地有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地,西藏羊八井也有分布。
道地產區
主產于福建、山東、河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