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主治1、胃寒腹痛、嘔吐、呃逆、泄瀉:本品辛散溫通,能溫中散寒止痛,降胃氣,止嘔逆。
2、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齲齒孔中,可治齲齒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5-3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禁服。
化學成分果實含胡椒堿,棕櫚酸,四氫胡椒酸,揮發油等。
藥理作用本品揮發油非皂化物能降低動物外源性及內源性總膽固醇;揮發油能對抗多種條件所致的缺氧及心肌缺血;糾正動物實驗性心律失常;并有鎮靜、鎮痛、解熱等作用。
毒理作用OPUM小鼠灌胃的LD50及95%可信限為491.73±46.78mg/kg。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蓽茇,為頭痛、鼻淵、牙痛要藥,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
2、《本草便讀》:“蓽茇,大辛大熱,味類胡椒,入胃與大腸,陽明藥也。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郁結,下氣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熱,凡一切牙痛、頭風、吞酸等癥,屬于陽明濕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胃寒脘腹冷痛、嘔吐、呃逆、泄瀉等,常與干姜、厚樸、附子等配伍,如蓽茇丸(《圣濟總錄》)。
2、治脾胃虛寒之腹痛冷瀉,與白術、干姜、肉豆蔻等同用,如蓽茇散(《圣濟總錄》)。
相關配伍1、蓽茇配厚樸:蓽茇辛熱,功善溫中散寒,下氣開郁;厚樸苦溫,功長散結消痞,燥濕下氣。兩藥配伍,可增強燥濕除滿,下氣寬中的作用,適用于脾胃失和所致脘腹脹滿,嘔逆等。
2、蓽茇配白術:蓽茇辛熱,偏走胃腸,能溫胃腑痼冷,又解大腸寒郁,善于溫中散寒,下氣開郁,止嘔止痛;白術甘溫苦燥,善補脾胃,能助運化,又健脾運化水濕,善于補氣健脾,滲濕止瀉。兩藥配伍,可增強溫中健脾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之泄瀉、嘔吐等。
3、蓽茇配附子:蓽茇長于溫中散寒,下氣開郁;附子善于補火助陽,祛寒止瀉。兩藥配伍,可增強溫中助陽,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諸證。
4、蓽茇配細辛:蓽茇辛熱,溫散止痛;細辛辛溫,辛散止痛。兩藥配伍,止痛之力加強。適用于風冷牙痛。
5、蓽茇配肉豆蔻:蓽茇辛熱,長于溫中散寒,止嘔止痛;肉豆蔻辛溫,善于溫中行氣,澀腸止瀉。兩藥配伍,可增強溫中健胃,下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之腹痛腹瀉等。
鑒別用藥1、蓽茇與細辛:兩藥均味辛,歸腎經,均可治療牙痛、頭痛。但蓽茇溫散止痛之力佳,主要用于風冷牙痛。細辛辛溫香竄性烈,通竅散寒止痛之力較強,根據配伍的不同,可廣泛用于各種牙痛。蓽茇又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而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細辛又有發散風寒,溫肺化飲之功而用于風寒表證,風寒頭痛,鼻塞鼻淵,寒飲咳喘。
2、蓽茇與高良姜:兩藥均辛熱,歸胃經,均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的功效,均可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但蓽茇偏走胃腸,能溫胃腑痼冷,又解大腸寒郁,具有溫中散寒,下氣開郁,止嘔止痛之功;高良姜主入胃經,長于散胃寒,善治胃寒疼痛,胃寒吐瀉。蓽茇偏走陽明經,又可用于牙痛頭痛等。
3、蓽茇與干姜:兩藥均辛熱,歸胃經,均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的功效,均可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但蓽茇偏走胃腸,能溫胃腑痼冷,又解大腸寒郁,具有溫中散寒,下氣開郁,止嘔止痛之功;干姜主入脾、胃經,為健運脾陽,溫中散寒的要藥。蓽茇又偏走陽明經,又可用于牙痛頭痛等。干姜又具有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故又可用于亡陽厥脫,肢冷脈微,痰飲咳喘等。
4、蓽茇與小茴香:兩藥均辛熱,歸胃經,均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的功效,均可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但蓽茇偏走胃腸,能溫胃腑痼冷,又解大腸寒郁,具有溫中散寒,下氣開郁,止嘔止痛之功;小茴香主入肝、腎經,兼入脾胃經,能溫中理氣,調中止嘔,芳香開胃。蓽茇偏走陽明經,又可用于牙痛頭痛等。小茴香又具有溫腎暖肝,行氣止痛的功效,故又用于下焦寒凝氣滯諸證。
5、蓽茇與胡椒:二藥均源胡椒科植物的果實,均味辛性溫熱,均善溫中散寒止痛,治胃寒脘腹冷痛吐瀉。胡椒散寒時,多做調味品,能開胃進食;又兼下氣消痰,治癲癇痰多。蓽茇散寒持久,多入藥用;研末塞牙,又治齲齒痛。
相關藥品通竅鎮痛散、蘇合香丸、牙痛藥水、三層茴香丸。
相關方劑木香散(《圣惠方》)、大已寒丸(《和劑局方》)、蓽茇散(《外科正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9-10月間果穗由綠變黑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存果柄,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灰褐色。石細胞類圓形、長卵形或多角形,直徑25-61μm,長至170μm,壁較厚,有的層紋明顯。油細胞類圓形,直徑25-66μm。內果皮細胞表面觀呈長多角形,垂周壁不規則連珠狀增厚,常與棕色種皮細胞連結。種皮細胞紅棕色,表面觀呈長多角形。淀粉粒細小,常聚集成團塊。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顯鮮紅色,漸變紅棕色,后轉棕褐色。
3、取本品粉末0.8g,加無水乙醇5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胡椒堿對照品,置棕色量瓶中,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熒光斑點;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褐黃色斑點。
藥材性狀果穗圓柱形,稍彎曲,由多數小漿果集合而成,長1.5-3.5cm,直徑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齊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殘余或脫落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顆粒狀。小漿果球形,直徑約1mm。有特異香氣,味辛辣。以肥大、飽滿、堅實、色黑褐、氣味濃者為佳。
常見偽品混淆品:
假蒟:為胡椒科植物假蒟PipersarmentosumRoxl.的干燥未成熟果穗。本品呈長橢圓形,有的呈彎曲狀,長1-2.3cm,直徑3-7mm。表面黑棕色或黃棕色,具多數卵形或球形小漿果突起。質較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可見球狀紅棕色種子。氣香,味辣。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胡椒科植物蓽茇。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質藤本。根狀莖直立,多分枝。莖下部匍匐,枝橫臥,質柔軟,有縱棱和溝槽,幼時被粉狀短柔毛。葉互生;下部的葉卵圓形,具較長的柄,向上的葉漸成為卵狀長圓形,柄較短,頂端葉無柄,基都抱莖,下面脈上被短柔毛;掌狀脈7條,全部基出。花單性異株,無花被;穗狀花序與葉對生;雄花序長4-5cm,直徑約3mm;總花梗長2-3cm,被短柔毛;苞片近圓形,盾狀;雄蕊2,花絲極短;雌花序長1.5-2.5cm,直徑約4mm,于果期延長;苞片直徑約1mm;子房卵形,柱頭3。漿果下部與花序軸合生,先端有臍狀凸起,直徑約2mm。花期春季,果期7-10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云南東南至西南部,福建、廣東和廣西有栽培。
道地產區產于廣東、云南等地。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亦有分布。
生長環境生于海拔約600m的疏林中。
生長見習原產熱帶,喜高溫潮濕氣候,我國主產地云南省盈江縣,年平均氣溫19.3℃,最低月平均氣溫11.6℃,極端最低氣溫-1.2℃。幼苗需適度遮蔭,否則因光照太強抑制生長,影響產量。花果期需充足光照。宜選山間、盆地、溝邊濕潤、疏松、肥沃的壤土種植。
繁殖方式用扦插、壓條或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1、扦插、壓條繁殖:可提早開花結實,保持母株優良性狀及控制雌雄株比例。宜在高溫、濕潤季節進行,插條或壓條長度以帶3-4個節為宜,用細沙或壤土作苗床,保持濕潤,15-20d可生根。待長出4-5個新節時,即可按行株距50cm×50cm定植。
2、種子繁殖:種子陰干可保存半年,曬干則喪失發芽率。氣溫22-25℃時播種,播前用30-40℃草木灰液浸2h,除去種子表層蠟質有利于出苗。苗長20cm左右可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