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通經,解毒消腫。
主治
用于風熱感冒頭痛,咳嗽,風濕痹痛,腰腿酸痛,濕熱黃疸,水腫,淋濁,帶下,閉經,產后風痛,跌打腫痛,胃脘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孕婦禁服。
藥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2、保護急性心肌缺血作用。。~
相關論述
1、《廣西民族藥簡編》:“水煎服,治痢疾(瑤族)、白帶(壯族);與豬腳煲服,治頭昏、乳汁不足(瑤族)。”
2、《福建藥物志》:“祛風除濕。”
3、《臺灣藥用植物志》:“可治肺病。”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感冒風熱頭痛:鷹不泊30g,楊桃樹30g,澀皮藤30g,蛇泡簕30g,榕樹須15g,雞眼藤45g。水4碗,煎至1碗服。兒童酌減。
2、治風濕:鷹不泊30g,牛大力30g,千斤拔30g,石南藤24g,豬瘦肉。水煎服。(1-2方出自《新會草藥》)
3、治關節酸痛:干楤木根60g。水酒適量,豬腳1個,水燉服,連用數劑。
4、治風濕頭痛:楤木、肖梵天花、六棱菊、臭牡丹干根各15g。水煎服。(3-4方出自《常用中草藥選編》)
5、治急性肝炎,淋巴結腫大,咽喉炎,腎炎水腫:鳥不企15-30g。水煎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后采收,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五加科植物黃毛檧木。
形態特征
灌木,高1-5m。有稀少的刺和黃褐色絨毛。葉大,為二回羽狀復葉,葉軸和羽片軸基部有1對小葉,每羽片有小葉7-11片,革質;小葉無柄或有長約5mm的柄,葉片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8-15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被黃褐色絨毛,下面毛密;側脈6-8對。花由多數傘形花序組成的大型頂生圓錐花序,長50-80cm,密被黃色絨毛,分枝長15-40cm;傘形花序有花30-50朵,直徑約3cm;花梗長3-4cm,被長絨毛;苞片披針形,小花梗長約10mm,均被長絨毛;花淡綠白色,直徑約3mm;花萼5齒裂,無毛;花瓣5,三角狀卵形,無毛;雄蕊5,花絲長約2.5mm;子房5室,花柱5,上部分離,基部合生。核果球形,漿果狀,直徑約4mm,有5棱。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400-1200m的雜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