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解毒消腫。
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腎炎水腫,尿路感染,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熬膏。
注意事項
尚不明確。
相關論述
《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清熱祛濕,治風濕性關節炎、腎炎、月經不調。”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9月采枝、葉,晾干;10月采球果,或熬膏備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枝葉呈樹枝狀,葉全為刺狀,3葉交叉輪生,披針形,長5-10mm,寬1-1.3mm,先端具急尖或漸尖呈刺狀尖頭,基部下延。氣微香,味微澀。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柏科圓柏屬高山柏。
形態特征
灌木,高1-3m,或成匍匐狀;或為喬木,高5-10m,胸徑可達1m。樹皮褐灰色;枝條斜伸或平展;小枝直或弧形彎曲,下垂或伸展。葉刺形,3葉交叉輪生,披針形或窄披針形,基部下延,通常斜伸或平展,長5-10mm,寬1-3mm,直或彎曲,先端具急尖或漸尖的刺狀尖頭,上面稍凹,具白粉帶,下面拱凸,具鈍縱脊,沿脊有細槽或下部有細槽。雄球花卵圓形,長3-4mm,雄蕊4-7對,球果卵圓形或近球形。未成熟時綠色或黃綠色,熟后黑色或藍黑色,稍有光澤,無白粉,內有種子1顆。種子卵圓形或錐狀球形,長4-8mm,徑3-7mm,有樹脂槽,上部常有明顯或較明顯的2-3鈍縱脊。
分布區域
西南及陜西、甘肅、安徽、福建、臺灣、湖北、西藏。
道地產區
西南及陜西、甘肅、安徽、福建、臺灣、湖北、西藏。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1600-4000m的高山地帶,多出現于石灰巖山地的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