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1、瘡癰腫毒,蛇蟲咬傷:本品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是治療毒熱所致的瘡癰腫毒諸證之常用藥。
2、腹脹水腫:本品有利水消腫之功,故可用治水腫、小便不利。
3、濕瘡濕疹:本品既有清熱解毒作用,又兼有利水祛濕之功,對皮膚濕瘡、濕疹及疥癬均有較好療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干品1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1、煎劑口服,正常應用,未見明顯毒性反應。其針劑肌內注射時,少數病人有頭暈汗出等反應。
2、注射給藥過量時可出現中毒癥狀,主要表現為初起流涎,惡心嘔吐,頭痛,腹瀉,血壓增高,脈搏先緩后快,心動過速,傳導阻滯;繼而肌肉顫搐,呼吸困難;重者昏迷、瞳孔散大,血壓下降,終則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3、中毒主要原因是由于半邊蓮有小毒,過量使用可致中毒,尤其是半邊蓮堿注射給藥過量時,極易導致中毒,因而應用時要注意用量,確保安全。
4、中毒救治的一般療法為:先催吐,洗胃,后肌內注射苯巴比妥或靜注戊巴比妥鈉,有心力衰竭時,應用毛花苷C或毒毛旋花子苷K。呼吸衰竭時,給予中樞興奮藥,必要時給氧或行人工呼吸。
注意事項虛證水腫忌用。
化學成分本品全草含生物堿、黃酮苷、皂苷、氨基酸、延胡索酸、琥珀酸、對羥基苯甲酸、葡萄糖和果糖等成分。生物堿中主要有山梗菜堿或半邊蓮堿、山梗菜酮堿或去氫半邊蓮堿、山梗菜醇堿或氧化半邊蓮堿和異山梗菜酮堿、去甲山梗菜酮堿等。還含有治療毒蛇咬傷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酸鈉、琥珀酸鈉、對羥基苯甲酸鈉等。根莖含半邊蓮果聚糖。
藥理作用半邊蓮總生物堿及粉劑和浸劑,口服均有顯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其尿量、氯化物和鈉排出量均顯著增加。其浸劑靜脈注射,對麻醉犬有顯著而持久的降血壓作用。其煎劑及其生物堿制劑,對麻醉犬有顯著的呼吸興奮作用,同時伴有心率減慢,血壓升髙,大劑量時則心率加快,血壓明顯下降。半邊蓮堿吸入有擴張支氣管作用,肌注有催吐作用,對神經系統有先興奮后抑制的作用。本品煎劑有抗蛇毒作用,口服有輕瀉作用,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及常見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對小鼠剪尾之出血有止血作用。其水煮醇沉制劑有利膽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涂之。”
2、《陸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兒驚風,雙單乳蛾,漆瘡,外傷出血,皮膚疥癬,蛇蜂蝎傷。”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療疔瘡腫毒,單用鮮品搗爛,加酒外敷患處;治療乳癰腫痛,用鮮品搗爛外敷;若用于毒蛇咬傷、蜂蝎螫傷,常與白花蛇舌草、虎杖、茜草等同用。
2、治療水濕停蓄,大腹水腫,常以本品與金錢草、大黃、枳實相配;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以本品與白茅根配伍。
3、治皮膚濕瘡、濕疹及疥癬。可單味水煎,局部濕敷或外搽患處。
鑒別用藥半枝蓮與半邊蓮:兩者均性寒而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效,同治癰腫疔瘡,蟲蛇咬傷,大腹水腫,小便不利。然半枝蓮屬唇形科植物,味辛、苦,又能活血化瘀,善治跌撲傷痛。半邊蓮屬桔梗科植物,味甘、淡,長于利尿消腫,多用于水腫、毒蛇咬傷。
相關藥品消食片、和絡舒肝膠囊、樓蓮膠囊、二丁沖劑、蛇咬丸。
藥膳食療半邊蓮茶:
1、功效:涼血解毒、利尿消腫。用于病毒性肝炎小便赤黃患者。
2、原材料:半邊蓮25g,白糖20g。
3、做法:把半邊蓮洗凈,切成5厘米的段。把半邊蓮放入燉杯內,加水250毫升。置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25分鐘即成。
4、用法:每日2次,每次10ml。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雜質、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瀝去水,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灰綠黃色或淡棕黃色。葉表皮細胞垂周壁微波狀,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7個。螺紋導管和網紋導管多見,直徑7-34μm。草酸鈣簇晶常存在于導管旁,有時排列成行。導管旁可見乳汁管,內含顆粒狀物和油滴狀物。薄壁細胞中含菊糖,薄壁細胞長方形,細胞壁螺紋狀增厚。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半邊蓮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本品常纏結成團。根莖直徑1-2mm。表面淡棕黃色,平滑或有細縱紋。根細小,黃色,側生纖細須根。莖細長,有分枝,灰綠色,節明顯,有的可見附生的細根。葉互生,無柄,葉片多皺縮,綠褐色,展平后葉片呈狹披針形,長1-2.5cm,寬0.2-0.5cm,邊緣具疏而淺的齒。花梗細長,花小,單生于葉腋,花冠基部筒狀,上部5裂偏向一邊,淺紫紅色,花冠筒內有白色茸毛。氣微特異,味微甘而辛。
飲片性狀半邊蓮:為不規剡的小段,根、莖、葉、花混合。根細小,外表黃色。莖細,灰綠色,有節。葉多破碎皺縮,綠褐色花屘淡紫紅色,花冠簡內有白色茸毛。氣微特異,味微甘而辛。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桔梗科半邊蓮屬植物半邊蓮。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莖細弱,匍匐,節上生根,分枝直立,高6-15cm,無毛。葉互生,無柄或近無柄,橢圓狀披針形至條形,長8-25mm,寬2-6m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全緣或頂部有明顯的鋸齒,無毛。花通常1朵,生分枝的上部葉腋;花梗細,長1.2-2.5(3.5)mm,基部有長約1mm的小苞片2枚、1枚或者沒有,小苞片無毛;花萼筒倒長錐狀,基部漸細而與花梗無明顯區分,長3-5mm,無毛,裂片披針形,約與萼筒等長,全緣或下部有1對小齒;花冠粉紅色或白色,長10-15mm,背面裂至基部,喉部以下生白色柔毛,裂片全部平展于下方,呈一個平面,2側裂片披針形,較長,中間3枚裂片橢圓狀披針形,較短;雄蕊長約8mm,花絲中部以上連合,花絲筒無毛,未連合部分的花絲側面生柔毛,花藥管長約2mm,背部無毛或疏生柔毛。蒴果倒錐狀,長約6mm。種子橢圓狀,稍扁壓,近肉色。花果期5-10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道地產區各地均有分布,主產于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廣東、浙江、四川、安徽、廣西、福建、臺灣等地。
生長環境生于田埂、草地、溝邊、溪邊潮濕處。
生長見習喜潮濕環境,稍耐輕濕干旱,耐寒,可在田間自然越冬。人工種植以溝邊河灘較為潮濕處為佳,土壤以沙質土壤為好。
繁殖方式用種子或扦插繁殖。
栽培技術1、種子繁殖:春季4-5月間,新苗長出后,根據株叢大小,每株叢可分4-6株不等。然后開溝,按行距15-25cm,株距6-10cm栽種。
2、扦插繁殖:以高溫高濕季節為扦插適期,將植株莖枝剪下,扦插于土中,溫度在24-30℃,土壤保持潮濕,大約十天便可成活,來年春季移栽于大田,大田管理,苗高6cm左右,大田要勤中耕除草,防旱防澇。
病蟲防治1、病害有立枯絲核菌、鐮刀菌、葡萄孢菌、腐霉菌。
2、蟲害有蚜蟲、潛葉蠅、薊馬、白粉虱、蛾蝶類害蟲、蛞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