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疏風,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風熱咳嗽,肺癰,吐血,聤耳流膿,風火牙痛,風疹瘙癢,癰腫丹毒,痔瘡腫痛,毒蟲咬傷,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鮮品搗敷;或絞汁滴耳及涂布。
注意事項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虎耳草葉中含巖白菜素,槲皮甙,槲皮素,沒食子酸,原兒茶酸,琥珀酸和甲基延胡索酸。莖含兒茶酚。根含揮發油。此外從虎耳草中還分得熊果酚甙,綠原酸,槲皮素-5-O-葡萄糖甙,去甲巖白菜素,氨基酸,硝酸鉀及氯化鉀。其葉綠體中所含的酚酶能將順式咖啡酸氧化為相應的鄰位醌,后者經自然氧化而生成馬栗樹皮素。
藥理作用1、強心作用:離體蛙心滴加虎耳草壓榨的鮮汁濾液或1∶1乙醇提取液0.01ml,均顯示一定強心作用。提取液去鈣后對心臟仍有興奮作用,但較去鈣前弱。本品強心作用較氯化鈣發生慢,持續時間較長。
2、利尿作用:麻醉犬及清醒兔靜脈注射虎耳草乙醇提取液1ml/kg,呈現明顯利尿作用。將提取液中所含甙類破壞后,仍有一定利尿作用。
3、其他作用:虎耳草鮮汁對葡萄球菌和鏈球菌體外試驗未發現抑菌作用。
毒理作用家兔35ml/kg鮮汁灌胃,24h后未見任何不良反應;第2日重復給予60ml/kg,觀察3d,也未見任何不良反應。
相關論述1、《綱目》:“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則止吐利。又治聤耳,搗汁滴之。”
2、《生草藥性備要》:“治耳內暴熱毒,紅腫流膿疼痛,捶汁滴入耳,或加冰片消散而愈。”
3、《晶珠本草》:“清肝膽熱、瘡熱,治熱病。”
4、《植物名實圖考》:“喉閉無音,用以代茶。亦治吐血。”
5、《分類草藥性》:“清肺熱,治咳嗽,療風疹、丹毒。”
6、《草藥新纂》:“治天皰瘡,搗汁涂布。”
7、《現代實用中藥》:“涂瘡癰、凍瘡及毒蟲刺傷等。”
8、《江西民間草藥》:“治肺熱咳嗽氣逆,吐血,肺癰吐臭膿,百日咳,肝炎,童子癆。”
9、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濕消腫,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10、《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小兒發熱,咳嗽氣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潰爛,疔瘡,癤腫,濕疹。”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肺癰吐臭膿:虎耳草12g,忍冬葉30g。水煎2次,分服。(《江西民間草藥》)
2、治肺結核:虎耳草、魚腥草、一枝黃花各30g,白及、百部、白茅根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3、治吐血:虎耳草9g,豬瘦肉120g。混同剁爛,做成肉餅,加水蒸熟食。(《江西民間草藥》)
4、治耳內腫痛,流膿出水:①虎耳草搗取汁,多灌入耳中,常常用之。略加枯礬更妙。(《幼幼集成》)②鮮虎耳草60g,鮮爵床、冰糖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5、治耳郭潰爛:鮮虎耳草適量,搗爛調茶油涂患處,或加冰片0.3g,枯礬1.5g,共搗爛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匯編》)
6、治風火牙痛:虎耳草30-60g。水煎,去渣,加雞蛋1只同煮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7、治皮膚風疹:虎耳草、蒼耳子、紫草、蘆根各15g。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廣西本草選編》)
8、治濕疹,皮膚瘙癢:鮮虎耳草500g,切碎,加95%乙醇拌濕,再加30%乙醇1000ml浸泡1星期,去渣。外涂患處。(《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9、治蕁麻疹:虎耳草15g,土茯苓24g,忍冬藤30g,野菊花15g。水煎,頭汁內服,二汁熏洗患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10、治風丹熱毒:鮮虎耳草30g。水煎服。(《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收,將全草拔出,洗凈,晾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切中段,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體被毛。單葉,基部叢生,葉柄長,密生長柔毛;葉片圓形至腎形,肉質,寬4-9cm,邊緣淺裂,疏生尖銳齒牙;下面紫赤色,無毛,密生小球形的細點。花白色,上面3瓣較小,卵形,有黃色斑點,下面2瓣較大,披針形,倒垂,形似虎耳。蒴果卵圓形。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虎耳草科虎耳草屬虎耳草。
形態特征多年生小草本,冬不枯萎。根纖細;匍匐莖細長,紅紫色,有時生出葉與不定根。葉基生,通常數片;葉柄長3-10cm;葉片肉質,圓形或腎形,直徑4-6cm,有時較大,基部心形或平截,邊緣有淺裂片和不規則細鋸齒,上面綠色,常有白色斑紋,下面紫紅色,兩面被柔毛。花莖高達25cm,直立或稍傾斜,有分枝;圓錐狀花序,軸與分枝、花梗被腺毛及絨毛;苞片披針形,被柔毛;萼片卵形,先端尖,向外伸展;花多數,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下方2瓣特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1.5cm,寬2-3mm,上方3瓣較小,卵形,基部有黃色斑點;雄蕊10,花絲棒狀,比萼片長約1倍,花藥紫紅色;子房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細小。蒴果卵圓形,先端2深裂,呈喙狀。花期5-8月,果期7-11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臺灣也有栽培品。
道地產區產于華東以及西南各地;河北、陜西、河南、湖南、臺灣、廣西、廣東等地亦。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生于海拔400-4500m的林下、灌叢、草甸和陰濕巖石旁。
生長見習喜陰涼潮濕,土壤要求肥沃、濕潤,以栽培在密茂多濕的林下和陰涼潮濕的環境較好。
繁殖方式用種子或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1、種子繁殖:可在春季3、4月播種,撒播,覆土1-2cm,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2星期左右出苗。 2、分株繁殖:全年均可,選擇根系發達,生長健壯的植株,高7-10cm,由匍匐枝長出的幼苗剪下作為種苗,株行距17cm×17cm,淺栽,把須根壓在土里;若在陰濕的石坎或石壁上栽培,可把苗栽在石縫里,用濕潤的腐殖土把須根壓緊,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