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止痛止血。
主治肝炎,口舌糜爛,火眼,目翳,痢疾,腹瀉,腹痛,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研末點患處。
注意事項忌燥、辣食物。
藥理作用1、抗腫瘤作用。
2、安定作用。
3、鎮痛作用。
4、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痛止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治療肝炎。
相關配伍1、治朦皮火眼翳子:巖黃連3g,龍膽草3g,上梅片1.5g。共研末,裝瓷杯內蒸透后,用燈草蘸藥點入眼內。(《貴州民間藥物》)
2、治痔瘡出血及紅痢:巖黃連15g,蒸酒60g服。(《貴州民間藥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后采收,除去雜質,洗凈,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徑0.5-2cm。表面淡黃色至棕黃色,具縱裂紋或縱溝,栓皮發達易剝落;質松,斷面不整齊,似朽木狀,皮部與木部界限不明顯。葉具長柄,柔軟卷曲,長10-15cm;葉片多皺縮破碎,淡黃色,完整者二回羽狀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數對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氣微,味苦澀。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罌粟科植物石生黃堇。
形態特征淡綠色易萎軟草本,高30-40厘米,具粗大主根和單頭至多頭的根莖。莖分枝或不分枝;枝條與葉對生,花葶狀。基生葉長約10-15厘米,具長柄,葉片約與葉柄等長,二回至一回羽狀全裂,末回羽片楔形至倒卵形,約長2-4厘米,寬2-3厘米,不等大2-3裂或邊緣具粗圓齒。總狀花序長約7-15厘米,多花,先密集,后疏離。苞片橢圓形至披針形,全緣,下部的約長1.5厘米,寬1厘米,上部的漸狹小,全部長于花梗。花梗長約5毫米。花金黃色,平展。萼片近三角形,全緣,長約2毫米。外花瓣較寬展,漸尖,雞冠狀突起僅限于龍骨狀突起之上,不伸達頂端。上花瓣長約2.5厘米;距約占花瓣全長的1/4,稍下彎,末端囊狀;蜜腺體短,約貫穿距長的1/2。下花瓣長約1.8厘米,基部近具小瘤狀突起。內花瓣長約1.5厘米,具厚而伸出頂端的雞冠狀突起。雄蕊束披針形,中部以上漸縊縮。柱頭2叉狀分裂,各枝頂端具2裂的乳突。蒴果線形,下彎,長約2.5厘米,具1列種子。
分布區域分布于甘肅、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環境生于山地林緣巖石隙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