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溫病本質是郁熱在里,我以為溫病治則不外清、透、滋。既有熱邪,故當清之,然有熱在氣血之分,故清之又有清氣與涼血之別。熱乃郁熱,有郁即當透邪。透邪的原則是祛其壅塞,展布氣機。氣機暢達,邪熱外出的道路通暢,伏郁于里之熱邪方能透達而解。所以,在清熱的基礎上,必須伍以透邪之品。
欲使氣機暢達而邪熱得透,又必須明確氣機窒塞之因。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氣血痰食、正氣虛餒,皆可令氣機窒塞,祛除致病之因,氣機方能展布,熱自透達而解。喻嘉言概括為:“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
解毒意在清熱,升、疏、決意在祛其壅塞,展布氣機。切中肯綮,要言不煩。楊栗山更明確指出:“溫病非瀉即清,非清即瀉”。所謂清,即熱者寒之;所謂瀉,非專指瀉下,而是透泄之意。概括起來,不外清、透二字。
溫病最易傷津耗液,其治療核心是保存陰液,故曰:“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輕者肺胃津傷,多取甘寒清熱生津;重者肝腎真陰耗傷,多取甘寒、咸寒、酸寒,甚至血肉有情之品以滋真陰;陰竭陽越者,更伍酸斂潛降之品以固脫。
清、透、滋這治溫三字訣,是根據溫病本質是郁熱而提出的,適用于溫病各個階段。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