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包括小腦梗死和小腦出血)后小腦性共濟失調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共濟失調是一組臨床癥候群,是因小腦、本體感覺及前庭功能障礙所導致的運動笨拙和不協調,可累及四肢、軀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勢、步態和語言障礙。對于本病的治療西醫主要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及手術療法,但療效都不確切,且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透穴刺法治療中風后小腦性共濟失調,是將傳統醫學理論與現代神經解剖學理論相結合,在后枕部、項部腧穴進行透刺,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一定的手法,達到一定的強度,產生良性生物電信號,透過高阻抗的顱骨及枕骨大孔,作用于小腦,對其產生良性生物電刺激,同時透刺可改善小腦的血液供應,從而發揮治療作用。透穴刺法具有如下特點和優勢:1.透穴刺法是以一穴作用于二穴或多穴、一經作用于二經或多經,加強了腧穴與腧穴、經脈與經脈之間的溝通,從而提高治療效果。2.透穴刺法具有取穴少、針感強、療效佳的特點。3.透穴刺法具有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等優點。
診斷標準
一、中風病的西醫診斷標準
1.腦梗死 ①常于安靜狀態下發??;②大多數無明顯頭痛和嘔吐;③發病可較緩慢,多逐漸進展,或呈階段性進行,多與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也可見于動脈炎、血液病等;④一般發病后l~2日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⑤有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體征;⑥腰穿腦脊液一般不應含血;⑦CT檢查發現腦梗死部位。
2.腦出血 ①常于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病;②發作時常有反復嘔吐、頭痛和血壓升高;③病情進展迅速,常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和其他神經系統局灶癥狀;④多有高血壓史;⑤腰穿腦脊液多含血和壓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⑥腦超聲波檢查多有中線波移位;⑦CT檢查發現腦出血部位。
二、臨床表現與體征
可見共濟失調、醉漢步態、協調運動障礙、眼球震顫、肌張力減低、吟詩樣語言、腱反射減弱、辨距不良、“反沖力”消失、書寫障礙等。
三、輔助檢查
MRI或CT檢查顯示小腦梗死或小腦出血灶。
適應證
中風后小腦性共濟失調(包括小腦出血、小腦梗死),年齡在36~70歲之間;病程在1~20個月病情穩定者。
禁忌證
1.腦出血急性期或大面積腦梗死病情尚未穩定者;
2.患者伴有嚴重的心臟、肝、腎、造血系統等疾患者、精神病患者,伴有嚴重傳染性疾患者;
3.患者體質過度虛弱者。
操作方法
一、器械準備
28號1.5~3.0寸毫針。
二、操作步驟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取穴法,以下操作均取坐位。
1.腦空透風池 刺法:由腦空穴呈30°角刺入風池穴,進針1.5~2寸,以快速小幅度轉,200轉/分,行針3分鐘,留針30分鐘。
2.玉枕透天柱 刺法:由玉枕穴呈30°角刺入天柱穴,進針1.5~2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轉,200轉/分,行針3分鐘,留針30分鐘。
3.腦戶透風府 刺法:由腦戶穴呈30°角刺入風府穴,進針1.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轉,200轉/分,行針3分鐘,留針30分鐘。
4.風池透風池 刺法:由風池穴向風池穴對透,以快速小幅度捻轉,200轉/分,行針3分鐘,不留針。每日1次,共治療30次。
三、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次治療時間為30分鐘,每日治療1次,30次為1療程。
四、關鍵技術環節
1.消毒 頭部毛發密集,不便消毒,故頭部腧穴針刺時必須嚴格消毒,避免感染。
2.押手的使用 針刺前應按壓穴位,針刺時輔助進針,既可減輕疼痛又利于掌握透刺的方向和角度。
3.針刺的角度 呈30°角將針刺入皮下,然后用左手沿透刺的方向按壓皮膚表面,引導針尖進入的方向,從而增強針感,提高療效。
4.捻轉角度及頻率 針刺得氣后行捻轉手法,捻轉幅度在180°左右,頻率>200轉/分。
五、注意事項
1.避免在患者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進行針刺,對身體虛弱患者,針刺手法宜輕,不宜過重;
2.施捻轉手法時,避免單向捻轉以免產生疼痛;
3.捻轉手法應輕快自然,有連續交替性;
4.若局部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則不宜針刺。
六、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針刺前,術者應注意針具的選擇,避免使用彎曲、帶鉤的針具。
2.出針時,術者按壓針孔時間應稍長些,并注意觀察透刺部位,防止出血及血腫。
3.囑患者在留針時,防止擠壓或碰撞針柄。
4.囑患者家屬加強護理,防止觸碰針柄,注意患者體位,以免發生彎針和血腫。
5.若出現血腫,小血腫通過按壓即可止血不需其他處理;較大血腫,應先冷敷止血后,再熱敷以促進瘀血消散吸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適宜技術推廣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