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歷代醫家對此都有各自的見解。有的認為春夏應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有人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故宜食寒涼以制其元陽,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孫政紅等認為養乃“維護”之意。
孫政紅 李渡華 朱小靜 徐江紅 周計春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
張介賓認為陽為陰之根,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陰為陽之基,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張志聰認為,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歷代醫家都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了四時之氣與陰陽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養乃“維護”之意,因為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的陰陽會隨著自然界陰陽消長而相應變化,即春夏陽長而陰消,秋冬陰長而陽消,并且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
“春夏養陽”,即合理而適當地將陽氣維護在正常人體需要的狀態,即順應其自然而不去攻伐它,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當然,青壯年因生理因素腎中陽氣生長逐漸旺盛,而老年人腎中陽氣生長則逐漸衰落,嬰幼兒及兒童體質異于成人,易寒易熱,變化迅速,這就需要人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飲食,自我調節。
秋冬為什么要養陰呢?我們認為隨著氣候的轉冷,人體毛孔越來越閉塞,浮游于外的陽氣也逐漸內收,隨著衣物的加厚和毛孔的閉塞,人體陽氣通過體表消耗的較少,雖然秋冬季節人體陰長而陽消,腎中陽氣生長減緩,但秋冬氣候寒冷而干燥,冬季加上爐火、暖氣的熏蒸,大家的共同感受就是夜晚和晨起口干舌燥,所以需要多喝一些水來潤燥,但我們認為溫潤為主,即應喝熱水,熱水在體內運行快,能較好的緩解口渴,而且有助于毛孔開瀉,毛孔為玄府,玄府暢通,才能保持人體健康。所以,秋冬養陰也是由于人體雖然陰長陽衰,但陽氣內守相對燥熱而采取的一種相對措施,所以秋冬養陰要以溫潤為,主即養陰又不傷陽氣,即養收養藏,這樣才能避免在下一季節發生病變。
綜上所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始終是為了維護人體陰陽消長的自然規律,以適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特性,使人體陰陽維持在相對的平衡狀態,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這正體現了《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原則,即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能很好地預防疾病,逆之就要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