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宇 河南中醫學院 牛曉磊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筆者研習韋以宗教授的《中國整脊學》一書后,有幸跟教授臨床侍診學習,受益匪淺。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骨科專家施杞教授認為,韋以宗在占有大量科學文獻資料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的觀點,如用有機論思維研究脊柱運動力學,提出脊柱四維彎曲體圓運動規律;用系統思維研究脊柱功能解剖學,提出椎曲論;用整體思維研究整脊法機制,提出圓筒樞紐學說和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
中國整脊學的思維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的思維,而西方醫學家偏重于研討人體自身的實體構成。學習整脊學時不要用西方思維,想當然的來理解整脊。什么是整脊的思維基礎?就是在中醫和中國整脊名詞術語上構建出的“一圓一說兩論”。
比如,我們診療一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運用整脊思維,其病因病理形成過程應該是由椎間盤退化和脊柱不協調運動共同造成的,而椎間盤自身沒有動力結構,椎間盤突出、椎間隙變窄后,幾乎都出現椎曲變直,上段腰椎旋轉、側彎、傾斜。關節力學適應性調節,關節突關節位移導致椎間孔變小,神經根受后方應力推移,與前緣椎間盤碰撞而產生癥狀。
由此可見脊神經與椎間盤在機械壓迫產生癥狀時,脊神經是主動的,椎間盤是被動的。治療時我們就要從恢復椎旁肌力平衡入手,調整椎曲,這樣就抓住了疾病的實質,治療目標就比較明確。在施治時,先理筋、再根據X線片辨證調曲、加強功能鍛煉一而貫之,臨床上所遇到的治療難題也會迎刃而解了。如果一味改變突出椎間盤的形態,去剔除、消融等,雖然一時使癥狀減輕,但是換來的是脊柱運動力學和生物力學的進一步失衡,椎曲更紊亂,其復發及復發后的后果可想而知。
整脊學中的理筋、調曲、功能鍛煉三大原則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理筋是基礎,調曲是核心,功能鍛煉是關鍵。
筋柔才能骨正,為調曲做準備,理筋是治療基礎。韋以宗認為做推拿者重視“筋”,行正骨者重視“骨”。但脊柱勞損病不是突發的外傷,而是長期的單側某肌群損傷導致脊柱骨關節錯位。骨折復位要求對位、對線。所謂對線指恢復原來的解剖生理的力線。整脊對脊柱骨關節的復位同樣要求恢復力線。這力線主要是“椎曲”,特別是“腰曲”和“頸曲”。臨床上幾乎所有的脊柱勞損病都源自椎曲紊亂。椎曲紊亂的病因病理基礎就是椎體關節三角力學結構位移后出現“骨牌效應”所致。而椎曲紊亂起源于維持椎曲的四維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調曲,就必須先理筋。所以在臨床上運用整脊理論治療脊柱勞損病和脊柱類相關疾病時,理筋是基礎,調曲是核心。
功能鍛煉是分別鍛煉相關的肌肉韌帶和關節,使已受損的通過自我調節,進行恢復和改善,未受損加強協調統一,達到力的平衡。在實質上就是發揮脊柱“肌肉夾板”的作用,如骨折治療用夾板對骨折的固定一樣,對脊柱骨關節起靜態和動態“固定”作用。
在整脊臨床上,維系脊柱的肌肉韌帶就是脊柱骨關節的“夾板”。而“肌肉夾板”必須在相互平衡基礎上,才能對脊柱骨關節起“固定”作用。因此,整脊醫師必須清楚了解,導致脊柱骨關節不穩定的肌肉是什么?如此才能正確運用“肌肉夾板”對脊柱骨關節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