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先明 湖北省中醫院
痤瘡是皮膚科常見多發疾病,尤其在青春期男女發病率最高,痤瘡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主要在顏面部及前胸后背部出現白頭與黑頭粉刺、丘疹、膿皰、結節與囊腫,少數患者甚至形成萎縮性或增生性瘢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痤瘡主要病因為素體陽熱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機旺盛,營血漸熱,血熱外壅,氣血郁滯,蘊阻肌膚。
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療法治療痤瘡,為中醫一種特殊的針灸外治療法,亦是痤瘡的治療新手段,本療法是依據痤瘡發病機理來完成的。因耳廓(耳背)血管豐富,也是血熱外壅、氣血郁滯的地方,借傳統刺絡方法,在耳背上部刺絡后放血,以通經活絡、疏通氣血,達到瀉熱、瀉火的目的;又借針刺絡穴的原理,將自身血液刺激絡穴,具有針刺樣作用,溫和而持久,可降低機體的敏感度,從而降低痤瘡皮損炎性反應,故收到較滿意的效果,而且起效快,治愈率高,復發率低,無不良反應。
診斷標準
一、西醫標準
參照《臨床皮膚病學》中的有關標準。
(1)多發生于青春期男女。
(2)好發于顏面、胸背部等皮脂腺發達部位。
(3)損害為散在性黑色粉刺、丘疹、膿皰等,呈對稱分布。
(4)粉刺加以擠壓可見有頭部呈黑色而體部里黃白色半透明的脂粒排出。
(5)一般無自覺癥狀,有時可有疼痛及觸痛。
二、中醫分型標準
(1)肺經風熱:丘疹色紅,或有癢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濕熱蘊結: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口臭,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3)痰濕凝結:皮疹結成囊腫,或有納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脈滑。
適應證
一、本療法適應于各型痤瘡;
二、年齡16~40歲;
三、尤以中醫粉刺診斷標準的肺經風熱、濕熱蘊結或西醫痤瘡膿皰、結節和囊腫型療效更為顯著。
禁忌證
一、年齡<14歲或>40歲者或藥物性痤瘡患者;
二、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或糖尿病者。
技術操作方法
一、器械準備
5m15號針頭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鈍頭手術刀片、止血帶、醫用棉簽、醫用棉球。
二、詳細操作步驟
自血穴位注射:用5ml5號針頭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局部常規消毒后,在肘靜脈處抽吸靜脈血3~4m1。取穴位:主穴大椎、合谷、三陰交;配穴迎香、頰車、地倉、曲池、肺俞、足三里;加減:肺經風熱加尺澤,濕熱蘊結加陰陵泉,痰濕凝結加豐隆。較表淺的穴位每穴位注射0.5ml,較深的穴位可注射1m1,每次注射4~6個穴位(較深的穴位注1ml則注射4個穴位,較淺的穴位注0.5m1則注射6個穴位),穴位交替進行注射。
耳背放血:一般患者取坐位,以便耳郭滴血,取雙耳背上段(約2/3處),醫者先用雙手大拇指、示指搓捏耳背上段,使局部充血為度,局部常規消毒后,左手輕牽拉耳廓邊緣,右手持消毒手術刀片,用刀片尖端在耳背上2/3段自內向外不同之處輕劃4~6處,每次放血雙耳郭背部同時進行,一般共放血1~2ml,多待自然止血,出血不止者可壓迫止血,劃刺處放消毒棉球壓蓋即可。
三、治療時間及療程
采用自血穴位注射10次,配合耳背放血3次為一療程。自血穴注的前3次為每日1次,之后改為隔日或2日1次,在第1、6、10次自血穴位注射的同時配合耳背上段處放血1次。
四、關鍵技術環節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繼發感染。
(2)劃刺時慎重,以防劃破耳郭軟骨。
(3)在穴位注射時,針刺入穴位后邊退血液,邊退針,使血液在穴內呈一條線狀。
五、注意事項
若有意外情況發生,如心跳驟停,給予搶救處理,立即給氧,胸外按壓,注射腎上腺素、地塞米松,并急請內科協助搶救。
六、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穴位注射偶有暈針;放血劃刺時偶有頭暈現象,作平臥可自然緩解。
不良反應/事件
有患者在自血穴位注射過程中出現暈針、暈血現象,未經特殊處理,患者自行緩解。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適宜技術推廣項目)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