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鐸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魏文浩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院
從狀態辨治是指綜合人體氣血陰陽狀況以及身心環境諸多因素、諸多過程而采取的全面的、綜合的、動態的辨治方法。我們不僅要認識人體正常狀態,更要認識人體疾病狀態。
臨床辨析狀態的三條基本原則
疾病狀態臨床表現具有無限多樣性,準確把握疾病狀態是十分困難的,但是臨床識別疾病狀態還是有規律可循的。疾病狀態通過外觀的信息表現出來,疾病狀態的變化及其信息表達總是有原因的。正確采集和處理各種信息就是辨析狀態的根本方法。
對信息的采集和處理必須要掌握三條基本原則:一是信息要全面(臨床表現、體征及醫技科室檢查),只采集重要信息容易以偏概全;二是信息收集要有重點,抓住有辨證意義的信息是關鍵一步,否則海量信息等于沒有信息;三是對信息要綜合分析,不要僅憑常規經驗來處理信息。陰的狀態、陽的狀態、陰陽互動的狀態——三者共同決定整體狀態。這就是說,三個基本點決定一個狀態,其中每一個基本點又包括若干要素,認識狀態就要從這三個基本點出發,臨床中只要抓住這三個基本點就能迅速把握住疾病的本質狀態。正常人體狀態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而又有相對穩定階段的狀態,導致人體正常狀態變為疾病狀態的因素,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復雜的多數的,基本上是多數的,在多數因素中,可能有一種是主要的,也可能是多種并存的,作為醫生應充分認識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才能認識疾病狀態,把握治療。
人體狀態與病機三要素
人體狀態提出的病機有三個方面,即時空病機、原因病機、基本狀況病機。通過臨床對疾病狀態辨證分析。首先要明了構成疾病的三要素:病因、病位、病性。臨床時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做到準確無誤,抓住疾病狀態的本質,隨時度勢。
審證求因:引起疾病狀態的病因可分為:一氣候和時令(六淫、疫氣、戾氣);二環境變化(環境毒);三體質強弱;四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失常;五情志不舒(社會因素);六遺傳胎傳;七藥源致病等。是從整體和動態去分析各種復雜的狀態,經過綜合歸納、推導出疾病發生的病因,這種病因其實就是病機,由于它是經過綜合歸納得出的病因推論,所以能反應因果聯系的復雜性、多樣性、辨證性。這種審證求因的辨證方法能夠有效地指導臨床工作。
準定病位:病位是疾病狀態發生的部位。定病位包括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臟腑、經絡等。臟腑學說的系統定位,使結構和功能結合起來,并以功能系統定位為主,結構系統定位為輔,使人體各種復雜的病理狀態,獲得了一個執簡馭繁的分析手段。采用不同的定位,使我們對一切疑難雜癥和對一時尚難查明的其病變實質的功能性疾病,作出比較滿意的病位分析,不失時機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
細查病性:根據疾病狀態,細心分析歸納病性,決定病性的因素可分兩個方面:一是邪正斗爭的力量對比——虛實;二是陰陽盛衰的程度比較——寒熱。虛實和寒熱是反映疾病狀態病變性質的兩組綱領,是從邪正陰陽兩個側面描繪疾病狀態的本質。在臨床上呈現相互應向,交叉縱橫的復雜關系。一個完整的病性觀念,對這兩個方面都必有所體現,否則就會很難確定治療方案。例如一個實證,如果不能準確判定是屬于實熱和寒實;一個虛證,如果不能確定屬虛寒或虛熱,那就對臨床毫無指導意義,更談不上合理用藥了。
宏觀、微觀狀態與整體系統辨治
宏觀狀態泛指臨床表現和體征。微觀狀態是通過各種醫技檢查而獲得的各種臨床信息。通過宏觀結合微觀所獲取的信息,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的評估。如治療冠心病除治愈病人的自覺宏觀狀態外,還要爭取微觀心電圖的恢復和好轉,并利用心電圖和心臟的其他一些檢查,來觀察和判斷對病情的變化及治療效果。
疾病狀態研究已涉及哲學、現代醫學、時間生物學、心理學、系統學、控制論、信息論等十幾個學科,為臨床診治疑難病癥提供了可靠的診療思路和方法。除中醫的四診及現代醫學視觸叩聽所采集的宏觀指標外,并將視野深入到微觀狀態(如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微量元素分析技術、同位素示標、生化自動分析儀的多指標化驗等)。如利用化驗指標,結合中醫理論,開辟新的狀態辨治體系,如白細胞偏低(微觀),可辨證為陽氣虛(宏觀);血小板偏低,可辨證為陰血虛;紅細胞偏低,可辨證為氣血不足。裴氏指出:“雖然僅屬樸素的經驗,但它確具備著臨床實踐的內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張景岳注:“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屬性來看,白細胞似應屬于陽;血小板似屬陰;紅細胞可謂有形之血。”補氣壯陽以升白細胞;滋陰補脾腎以升血小板;補氣養血以升紅細胞,經臨床驗證確有一定的指導用藥意義。
狀態辨識的內涵與要求
狀態整體系統辨識論治包括:疾病狀態病因病機辨識、辨證論治、辨象論治、辨質論治、辨病論治。匡氏指出:“我對《周易》‘象論’及《內經》藏象學說有所領悟,認為中醫診療學的根本特色是辨象論治。面象、舌象、脈象、神色形態……都是象。‘司外揣內’的‘外’就是‘外象’。“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證有證象,質有質象。辨證論治、辨質論治都是辨象論治。”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會反映許多狀態證象,應該根據狀態的證象分析致病機理,并針對病機進行治療。如果不明此理而見狀態的某一證象,即治某一證象,是只看表象不看本質,往往不能使疾病向愈。
以咳嗽為例,咳嗽是肺系津氣壅滯或虧損所致,雖然屬于肺系病變,但卻不能單純治肺,應該根據全身狀態證象進行分析,看是何種病因及何臟腑功能失調引起津氣逆亂,影響肺氣宣降失調而發生咳嗽,只有通過動態分析,去除病因,整體調理該臟功能,使三焦津氣和調,肺氣能夠正常宣降,未治咳而咳止,這充分證明狀態辨治優勢之所在。正是“見咳休止咳,方為治咳。”《素問·咳論》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一個狀態的病機絕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隊列。如此多的病機,治療時究竟針對那一條病機治療才合適呢?這就是選擇治療切入點的問題。首先要對病機進行排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精心篩選,找出第一病機,第二病機,以及潛在病機,明確掌握病機之間的相互聯系,找出當前的主導病機,主導病機就是治療的切入點。生命物質之本體必有三種外態,即:機能狀態、結構狀態和代謝狀態。原則上或理論上,此三種狀態均可用客觀方法進行定性的或定量的測定。此三種狀態均可作為信息而存在。因此,我們應該根據機能狀態、結構狀態和代謝狀態的變化信息來判定疾病狀態,這樣可以客觀的進行定性和定量測定,臨床作到有證據可循,可使疾病狀態的診斷準確率大大提高。
疾病狀態辨治的宗旨是,以整體、動態為核心,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為指導思想,運用綜合調理的方法,消除異常失調的病理狀態,并使之恢復正常的協調的生理狀態。
角藥配伍與綜合施治
所謂角藥配伍,就是以三味藥物為組合單位的一種藥物配伍方法。疾病狀態是由多種病因病機所引起,為了有效消除疾病狀態,單味藥或藥對配伍有時不能適應臨證需要,故提出角藥配伍理論。從疾病狀態的角度出發更容易理解角藥配伍的機理和作用。因為狀態是由三個基本點決定的,每一個疾病狀態都可以找到三個基本病機,那么狀態的調節必須針對三個基本病機來設計藥物。
仍以黃連、吳茱萸、石斛針對的疾病狀態為例,肝郁是初始病機,化火犯胃是當前的主要病機,傷陰是繼發或潛在的病機,治療就要同時針對郁、火、傷陰來用藥。可見角藥配伍是與狀態調節相適應的一種配伍方式。疾病狀態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是多因素參與的結果,治療就應該用多種方法,綜合施治。例如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已去十之八九,惟余咳嗽,此時采用杏仁、桔梗、白前之角藥宣肺祛痰;配炙冬花、炙紫菀、炙百部溫潤止咳;陳皮、法半夏、炙甘草利氣調中;少佐荊芥以解除表邪。方中既有消除病因的解表藥,又有通調津氣對癥治療的止咳祛痰藥,還有調理臟腑宣降功能的藥物,諸角藥配伍合理,法度嚴謹,療效可靠。應用此方必須把握好表邪僅存一二的狀態,如表邪仍占八九者,應加強解表藥的力量,否則難以奏效。臨床應用角藥亦應該參考臟腑生理功能,一般治脾宜九升一降,寓降于升;治胃宜九降一升,寓升于降……根據疾病狀態的3個基本病機,臨床用藥之藥量該輕則輕,該重則重,準確用藥及藥量,才能療效卓著。
針對疾病狀態的綜合治療包括言語疏導、針灸、拔罐、推拿、耳穴貼壓,以及西醫療法,只要有利于對狀態的調整,皆可據其適應癥而選用。若能正確應用綜合療法,既要把握好疾病狀態的度,還要掌握各種療法的作用機理以及作用力度。“看病不能預先想好要用什么藥,只有親自診察后,才能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態,設計針對性的方藥。法無定法,才是活法,才是較高的境界。”法活機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