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普衛 劉德玉 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骨性關節炎是多發于中老年人的手部小關節和負重大關節為主的慢性、進行性關節疾病,并且其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好發于膝關節,是老年人關節疼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特征為關節軟骨退變、破壞,繼而出現滑膜和軟骨下骨質病變。
目前現代醫學對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有效方法,骨性關節炎后期關節置換手術對于緩解疼痛及恢復關節功能有較好的作用,但其治療費用較大常常限制其應用。故對于骨性關節炎早期預防應得到更大的關注。
中醫藥因其獨特優勢在骨性關節炎的預防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膝骨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病因主要是肝腎不足、慢性勞損和局部損傷等。其病機一般為本虛標實,而以肝腎不足為本,寒濕、痰瘀痹阻經絡為標。
肝腎不足 肝主筋,腎主骨。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充分說明此病的發生與肝腎精氣漸衰,筋骨懈惰,加之過度勞累,傷筋損骨。因此,肝腎虧虛是本病的主要內因。肝腎充盈則筋勁強,關節滑利。在中年以年,肝腎逐漸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其所養,筋軟骨萎,或兼遭風寒濕邪內侵,易發本病。若膝部外傷、勞損,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受阻,致使筋骨失養而發病。
氣滯血瘀 本有勞損,加之運動過度或用力姿勢不當,導致膝部軟組織損傷加重,局部氣血瘀滯,或久病人絡,氣血瘀滯不行而發病。
外感風寒濕邪《濟生方·諸痹門》中說:“皆固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备文I不足,氣血虧虛,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留于膝部,阻滯氣血而發為痹痛。
膝骨性關節炎的中醫預防策略及方法
中醫學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是長久以來中醫學臨床的重要指導思想。中醫預防膝骨性關節炎就是要針對可能導致本病發生的的機制,阻斷疾病發生通路,從而預防疾病發生。目前本病的主要病因包括肝腎不足、氣滯血瘀及感受外感風寒濕邪導致。我們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認為骨性關節炎的辯證雖不出痹癥范疇,但患者常年老,病久且多發于身體負重或活動較多的關節,故肝腎兩虧,氣血雙虛,筋骨不堅乃為本病的主要病機,正如《張氏醫通》云:“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惫饰覀儚娬{補肝腎,益氣血在預防和治療本病中的作用。
目前對于中老年人我們要注重對全身關節的保護,尤其是膝關節,要加強關節保暖,避免體重過度增加,同時加強關節的非負重運動。早期預防通過干預已確定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來減少疾病的發生。如對于尚沒有發生骨關節炎的人來說,減輕體重能明顯降低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同樣減少關節的損傷可以降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這一點在男性尤為明顯。這是因為男子更容易受傷,而且關節外傷會給男子帶來更大的風險。平時對受累關節注意保暖,可以用熱水袋、熱毛巾等熱敷,大伏天盡可能避免空調、電扇直接對關節吹風。中期預防的目標是早期發現骨關節炎患者并予以治療或提出康復意見,從而阻止疾病的進展。
膝骨性關節炎是目前困擾老齡人群的主要病種之一,我們要樹立預防意識,加強亞健康狀態的關節保護意識,中醫藥早期綜合干預對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應重視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