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慶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濕熱頭痛是臨床常見證候,筆者采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濕熱頭痛,取得較好效果,現將有關認識與方法介紹如下。
濕熱頭痛的病因病機
陽盛之體、飲食失節是濕熱頭痛的常見病因。濕熱既可從外感受,也可由內而生。一般認為,濕熱頭痛多見于外感病,但就臨床所見而言,濕熱頭痛之屬于內傷者更為多見。
濕熱頭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飲食、內傷、久病等方面。其中飲食失節最為常見,而素體陽盛則是發病的基礎。
濕熱頭痛的病機為濕熱阻滯氣機,壅滯經脈。
濕熱頭痛的證候特點
濕熱頭痛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沉重或昏悶不爽,反復發作,或頭痛連項,或頸項拘緊,或見胸悶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閉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或滑數。濕重者則大便多偏溏,或膠著黏膩而滯下不爽。
濕熱頭痛的臨床特征是:①頭痛沉重或昏悶不爽,或見頸項拘緊不適;②病程長,發展緩慢,反復發作;③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爽或溏垢;④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或滑數。
濕熱兼夾證候:
濕熱夾痰證 濕熱與痰熱病人皆可見出現胸悶脘痞、口中黏膩、舌紅苔黃膩等臨床表現,痰熱病人常見咯吐黏痰,甚則頭暈、頭昏、目眩,或伴有精神、神志異常,記憶力減退,等等。此外,濕熱夾痰為病者可以見形體肥胖等。
濕熱夾瘀證 濕熱夾瘀常見頭痛經久不愈,反復發作,頭痛部位固定,舌質以暗紅、紫暗常見,或舌體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滑或弦,或沉細或細澀。
濕熱夾郁熱證 現代社會精神緊張、飲食失節是常見致病因素,故臨床常見濕熱郁遏、氣機不暢兼夾精神緊張、氣機失和者,則濕熱與氣郁交互為患。氣郁易于化火,故在濕熱之中,常見火熱偏盛之象。其臨床表現更為復雜,二者皆以舌質紅為常見,而濕熱證為主則以舌紅苔黃膩為主,郁熱易于傷陰,舌質紅,舌苔黃而少津,伴見精神緊張,情志不暢,頭痛發作與加重常常受精神情志因素影響。
葛根芩連湯治療
濕熱頭痛治法為:清熱利濕,通絡利竅。以葛根芩連湯為主方治療。
葛根芩連湯出自《傷寒論》,由葛根30g、黃連5g、黃芩20g、炙甘草5g組成。
加減:濕熱并重,選加白鮮皮15g,苦參9g,梔子9g;濕重于熱,選加佩蘭12g,防風9g,豬苓15g,茯苓15~30g;熱重于濕,選加連翹30g,滑石20g,梔子9g;心煩失眠,選加竹葉9g,滑石15g;惡心嘔吐,選加旋覆花15g(包),竹茹15g,蘆根15~30g;口干口渴,選加天花粉15g,北沙參15~30g;濕熱夾痰證,上方加半夏9g,牛蒡子15g,栝樓15~30g,以清化痰熱;濕熱夾瘀證,上方加丹參15g,川芎12g,僵蠶15g;濕熱夾郁證,上方加郁金15g,川貝母9g,香附15g;濕熱傷陰,加石斛15g,天花粉15g,生地15g。若患者脅肋不適或脹痛,心煩易怒,則為肝膽濕熱,宜合用茵陳蒿湯、白頭翁湯或大柴胡湯加減。此外,還要隨證加入理氣、醒脾、化濕的藥物。
典型病案
患者黃某,女,36歲。濟南人。2007年3月17日初診。
主訴:頭痛近1月,加重4天?,F病史:患者春節后發生頭痛,以巔頂處為著,連及枕部、頸項,以脹痛為主;無視物異常及畏光,嚴重時伴惡心、嘔吐,嘔吐后癥狀可略有緩解;頭痛每天均發作,服腦清片后癥狀亦可緩解。平素性格急躁,長期伏案工作,頸項不舒;頭痛發作與勞累情緒差有關,口干,納眠可,大便黏滯掛盆,月經周期正常,經量偏少。舌質紅,苔薄黃略膩,脈弦細。體格檢查:血壓95/60mmHg。神志清,右肩部有壓痛。中醫診斷:厥陰頭痛;西醫診斷:緊張型頭痛。
辨證:濕熱內蘊,氣機不暢,經脈失和。治法:清利濕熱,調和氣血。
方藥:葛根芩連湯合白頭翁湯加味。葛根20g,黃芩12g,黃連6g,炙甘草9g,白頭翁18g,秦皮12g,生白芍15g,川芎9g,明天麻15g,木瓜15g,丹參15g,菊花15g。6服,水煎服,每日1服。
2007年4月4日二診:頭痛緩解,頸部不適,睡眠尚可,覺醒后舒適度差。月經量少。舌暗紅,苔薄黃少,脈沉弦。此為濕熱漸化,氣血未和。治當繼以清利濕熱,調和氣血,兼以養血安神。上方去黃連、黃芩,加當歸15g、酸棗仁30g。6服,水煎服,每日1服。另予安神膠囊60粒,盡劑后服用以善其后。
隨訪至今,頭痛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