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國成人哮喘的發病率約為10%,兒童哮喘的發病率約為12%。近年來,它仍在逐漸增加。目前,許多患者對這種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二設立為世界哮喘日,宣傳哮喘,提高其早期診斷,規范治療和控制。
定義
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疾病,其發作機制通常是由慢性氣道炎癥引起的支氣管痙攣。這是一種高氣道反應狀態,如接觸少量過敏原或少量刺激性氣味,可導致嚴重氣道不適、嚴重哮喘、咳嗽反應、氣道敏感狀態是高氣道反應,與個人體質有關,絕大多數患者有過敏史,因此脫離支氣管哮喘的危險因素,是支氣管哮喘患者最應注意的問題。
危險因素
遺傳因素與遺傳有關,三分之二的患者有家族遺傳史。
花粉、氣道細菌或病毒感染、堅果、海鮮、動物毛發等。;阿司匹林等藥物;空氣污染、吸煙、刺鼻氣味等。;妊娠、劇烈運動、精神因素等。都會誘發哮喘發作。
臨床表現
典型哮喘可表現為支氣管痙攣引起的呼吸困難(如哮喘咳嗽等)。非典型哮喘可表現為發作性胸悶或頑固性咳嗽,是唯一的臨床表現。
慢性持續期是指每周不同頻率(或)不同程度的氣道痙攣癥狀(如急、胸悶、咳嗽等)。
治療或脫離過敏原后,哮喘癥狀、體征消失,肺功能恢復到急性發作前水平,持續3個月以上,可進入哮喘緩解期。因此,哮喘支氣管痙攣被認為是可逆的,哮喘發作被認為是可控的。
中醫發病理論。
中醫認為哮喘病機總屬“正虛邪實”“哮有宿根”。“痰飲宿根”是哮喘反復發作的病理基礎。哮喘在急性發作期,以邪實為主,表現為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的喉中哮鳴,治療以驅邪為主,祛風化痰、解痙平喘,結合有寒、熱、虛的不同,以分證論治。緩解期中醫治療具有優勢,通過補益脾肺腎,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能夠預防和減少復發。
治療及管理
①必須明確診斷肺功能檢查、FENO及舒張/刺激試驗和微峰流速儀晝夜變異率記錄。
②找出誘發因素,及時脫離變應原。
③合理的藥物治療包括支氣管擴張劑、吸入糖皮質激素、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一系列藥物,可根據嚴重程度相互配合。其治療原則強調,從發作期到緩解期的全過程治療應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
④慢性持續期的管理和治療是哮喘治療的關鍵環節。即使病人感覺良好,也要堅持隨訪,定期檢查,判斷哮喘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⑤培養哮喘患者的專業知識,掌握干粉吸入劑、霧化器等吸入裝置的正確使用。參與哮喘教育活動,積極參與哮喘的控制和管理,了解定期隨訪的重要性。了解預防哮喘的醫療保健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哮喘再次發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