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是人體中最長的管狀骨。股骨干是指股骨轉子下至股骨髁上的部分。股骨干有一個輕度向前外的弧度,有利于股四頭肌發揮其伸膝作用,骨干表面光滑,后面有一條隆起的粗線,稱為股骨嵴,是肌肉附著處。股骨干的皮質厚而致密,骨髓腔略呈圓形,上、中1/3的內徑大體均勻一致,下1/3的內徑較膨大。股骨干周圍由三群肌肉包圍,其中以股神經支配的前側伸肌群(股四頭肌)為最大,由坐骨神經支配的后側屈肌群(腘繩肌)次之,由閉孔神經支配的內收肌群最小。坐骨神經和股動脈、股靜脈,在股骨下1/3處緊貼著股骨下行至腘窩部,若此處發生骨折,最易損傷血管和神經。
常規治療
處理股骨干骨折,應注意患者全身情況,積極防治外傷性休克。重視對骨折的急救處理,現場嚴禁脫鞋、脫褲或作不必要的檢查,應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給予臨時固定,急速送往醫院。股骨干骨折的治療采用非手術療法,多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但因大腿的解剖特點是肌肉豐厚,拉力較強,骨折移位的傾向力大,在采用手法復位、夾板固定的同時需配合短期的持續牽引治療。必要時,還需切開復位內固定。
1.復位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用雙手握小腿上段,順勢拔伸,并徐徐將傷肢屈髖屈膝各90°,沿股骨縱軸方向用力牽引,矯正重疊移位后,再按骨折的不同部位分別采用下列手法。
(1)股骨上1/3骨折:將傷肢外展,并略加外旋,然后術者一手握近端向后擠按,另一手握住遠端由后向前端提。
(2)股骨中1/3骨折:將傷肢外展,術者以手自斷端的外側向內擠按,然后以雙手在斷端前、后、內、外夾擠。
(3)股骨下1/3骨折:在維持牽引下,膝關節徐徐屈曲,并以緊擠在腘窩內的雙手作支點,將骨折遠端向近端推迫。
對于成年人或較大年齡兒童的股骨干骨折,特別是對粉碎骨折、斜行骨折或螺旋骨折,多采用較大重量的骨骼牽引逐漸復位,只要牽引方向和牽引重量合適,往往能自動得到良好的對位,無須進行手法復位。3~5天后經X線床頭透視或攝片,骨折畸形已糾正,可逐步減輕牽引重量。若為橫斷骨折仍有側移位者,可用雙手的手指或手掌,甚至十指合扣的兩前臂的壓力,施行端提和擠按手法以矯正側方移位。粉碎骨折可用四面擠按手法,使碎片互相接近,斜形骨折如兩斜面為背向移位時,可用回旋手法使遠端由前或由后繞過對面,粉碎骨折因愈合較慢,牽引時間可適當延長。
2.固定方法
(1)夾板固定:骨折復位后,在維持牽引下,根據上、中、下不同部位放置壓墊,防止骨折的成角和再移位。股骨干上1/3段骨折,應將壓墊放在近端的前方和外方;股骨干中1/3骨折,把壓墊放在骨折線的外方和前方;股骨干下1/3骨折,把壓墊放在骨折近端的前方。再按照大腿的長度放置四塊夾板,后側夾板上應放置一較長的塔形墊,以保持股骨正常的生理弧度,然后用4條布帶捆扎固定。
(2)持續牽引:由于大腿部肌肉豐厚,肌力強大,加之下肢杠桿大量強,對骨折施行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術后,仍有可能使已復位的骨折端發生成角甚至側方移位。因此,還應按照患者年齡、性別、肌力的強弱,分別采用持續皮膚牽引或骨牽引,才能維持復位后的良好位置。皮膚牽引適用于兒童和年老、體弱的成年人;骨骼牽引適用于下肢肌肉比較發達的青狀年或較大年齡的兒童。兒童牽引重量約1/6體重,時間約3~4周;成人牽引重量約1/7體重,時間約8~10周。一周后床邊X線片復查,如骨折對位良好,即可將牽引的重量逐漸減輕至維持重量,一般成人為5千克左右,兒童為3千克左右。在維持牽引的過程中,應注意調整牽引的重量和方向,檢查牽引裝置,保持牽引效能,防止過度牽引,以達到維持骨折良好的對位對線的目的。
3.藥物治療
按骨折治療的三期辨證用藥,早期可服新傷續斷湯,中期服接骨丹,后期服健步虎潛丸。
適宜技術
手法復位杉樹皮夾板加皮牽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由浙江省富陽市中醫骨傷科醫院提供)
1.治療方法
(1)杉樹皮夾板采用本地產選用清明后取下的大塊杉樹皮,壓平整涼干后備用。制作時削除粗糙外皮,厚度一般3毫米左右,修剪光滑后備用。
(2)手法整復(以左側為例):患兒仰臥,近端助手雙手按住患兒骨盆兩側髂嵴,遠端助手以右手扶住患側腘窩膝外側,左手握住患側內后踝,術者立于患側,左手由內側握住骨折遠端,右手由外側握住骨折近端,與遠側助手一起屈膝外展,同時囑遠側助手拔伸牽引,當重疊糾正后折頂、反折;同時回旋觸頂手法使斷端吻合,使下肢中立位,遠端助手維持牽引,使骨折復位。屈膝屈髖外展角度:上中段骨折屈髖大,屈膝小,下段骨折反之。
(3)皮牽引:選用兩條橡皮布膠,寬約4厘米,上5厘米正中斷開貼于下肢內外側上下緣皮膚,其頂端低于骨折斷面下一厘米,膠布長出足跟部下7厘米左右以利于貼住牽引板,牽引重量按體重設置為2~3千克。膝內外側及雙踝部等骨突部位放置少許脫脂棉花墊,牽引皮膚區有軟組織挫傷者以無菌紗布覆蓋后行牽引,膠布粘貼皮膚后用繃帶包扎固定以防脫落。膠布遠側3~5厘米處附牽引托板、牽引繩和滑輪。
(4)杉樹皮夾板的制作和固定方法:杉樹皮夾板為前、后、內、外側共4塊,4塊夾板寬度為肢體周徑的1/5~1/6,并將各夾板邊角壓軟變鈍,放置少量脫脂棉花襯墊。夾板放置完成后,助手手持夾板臨時固定,術者用一厘米寬膠布條自上而下螺旋形環扎固定后,外以繃帶螺旋型重疊環扎固定,繃帶外再用膠布環扎固定。置患肢于外展位,下肢內外兩側用沙包固定,根據體重情況,安置2~3千克重的牽引錘。
(5)入院3天內骨折整復后即攝片檢查或透視觀察復位情況。根據肢體腫脹變化及時調整夾板松緊度。一般外固定時間3~6周,初始負重時間6周左右,恢復行走時間7~8周。
2.特色
杉樹皮夾板取材方便、制作簡單、可塑形強又能防止骨折側方移位,能保持復位后良好的固定。獨特的整復手法與固定有利于骨折復位和穩定,從而縮短了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時間,且經濟簡便,療效優良。(摘自《骨傷科疾病中西醫診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