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以肝組織彌漫性、假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為特征的慢性肝病。臨床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晚期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等嚴重并發癥。本病的發病年齡在35~48歲,男女比例為3.6~8:1。
肝硬化代償期屬中醫“積聚”范疇。其失代償期有腹水者則屬“臌脹”范疇。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中醫學認為與情志郁結,飲酒過多,感染蟲毒,以及黃疸、脅痛遷延不愈有關。病位在肝、脾、腎。病機特點是肝脾腎功能受損,氣血水代謝失常,屬本虛標實之證。
辨證分型
1.氣滯濕阻證:腹大脹滿,按之不堅,脅下痞脹疼痛,納食減少,食后脹甚,噯氣,倦怠肢重,或有惡心嘔吐。苔白膩,脈弦。
2.水濕內停證:腹膨大如鼓,按之堅滿,脘悶納呆,惡心欲吐,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舌淡紅,苔白膩或薄白,脈弦細或弦緩。
3.肝脾血瘀證: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攻痛,腹中腫塊;面頸胸臂可見赤紋血蛛,面色晦暗唇紫,口渴不欲飲,大便色黑。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
4.脾腎陽虛證:腹大脹滿,入夜尤甚,面色蒼黃,畏寒肢冷,脘悶納呆,腰膝酸軟,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或淡紫,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5.肝腎陰虛證:腹大脹急,青筋張露,形體瘦削,面色晦滯,唇干口燥,潮熱心煩,可有鼻衄牙宣,尿少。舌紅絳,苔剝少津,脈弦細而數。
辨證論治
1.氣滯濕阻證
[治法]疏肝理氣,燥濕除滿。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減。腹脹甚可加木香、檳榔;脅下脹痛明顯加青皮、郁金、川楝子;泛吐清水加姜半夏、干姜。
2.水濕內停證
[治法]運脾利濕,理氣行水。
[方藥]胃苓湯加減。如寒濕證候明顯,可改用實脾飲。若氣虛明顯,可重用黃芪、白術。若腹水量大難消而體質尚實時,可酌情配用牽牛子粉或禹功散(牽牛子、小茴香)吞服,或用甘遂末逐水利尿以消頑水。
3.肝脾血瘀證
[治法]化瘀通絡,活血利水。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若腹脹明顯,加沉香、炒萊菔子;脾大明顯者,加服鱉甲煎丸;有出血傾向者,加服三七粉、白及粉或云南白藥等。
4.脾腎陽虛證
[治法]健脾溫腎,通陽利水。
[方藥]偏于脾陽虛者,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減。偏于腎陽虛者,用濟生腎氣丸。
若食后腹部脹滿甚者,酌加木香、砂仁、厚樸;腎陽虛較重者,酌加胡蘆巴、仙靈脾、巴戟天、仙茅;腹壁絡脈顯露有血瘀者,可加丹參、赤芍、三棱、莪術。
5.肝腎陰虛證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利水。
[方藥]一貫煎加減。若神志異常,可加鮮菖蒲、郁金;潮熱起伏者,加銀柴胡、地骨皮;津傷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阿膠(烊化);神昏者,急用安宮牛黃丸以涼營清熱開竅;出血甚者,用大黃末或三七粉止血;氣隨血脫者,急用獨參湯益氣固脫。
經驗方
1.夏德馨方
[功效]利水消腫。
[藥物組成]內服方:生薏苡仁、車前子(包)、白茅根、丹參、生鱉甲(先煎)、生牡蠣(先煎)、石斛各30克,炙雞內金、麥芽各12克,青皮、陳皮各6克,澤瀉20克,茯苓9克,太子參15克。外敷方:甘遂末6克,肉桂9克,車前草30克,大蒜頭兩枚,蔥白一撮。
[用法]內服方,隨證加減,每日一劑,水煎服。外敷方,搗爛成末,加水調敷臍部熱熨。每日更換一次,5天為一療程。
2.下瘀血湯
[功效]活血化瘀。
[藥物組成]大黃、桃仁、蟲加減。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3.茯苓導水湯
[功效]補益正氣、攻遂利水。
[藥物組成]大腹皮、大腹子各10克,橘皮24克,砂仁10克,木香10克,茯苓30克,蒼術10克,豬苓10克,澤瀉18克,桂枝6克,車前子30克,食欲缺乏加黨參10克,枳實10克,生姜10克;惡心者加半夏12克;便秘者加火麻仁10克,當歸10克;有黃疸者加茵陳24克,丹參3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適宜技術
1.毫針
(1)腹水取氣海、水道、三陰交、水分、陰陵泉、腎俞、曲泉。
(2)肝區脹滿疼痛取肝俞、膈俞、陽陵泉、支溝、足三里。
每次選3~4穴,每日針刺一次,留針30~40分鐘,平補平瀉法,施針后在穴位上艾灸,每2~3周為一療程。
2.水針
可參考上述針灸取穴,選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山莨菪堿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維生素 B12注射液等進行穴位注射,每次選2~4穴,可一種藥單獨注射或幾種藥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2~3周為一療程。
3.耳壓療法
選耳郭肝、脾、膽區為主穴,大腸、小腸為配穴,取王不留行籽或綠豆用膠布壓穴上,兩耳交替,隔日一次。每日飯后20分鐘按壓3~5次,以有酸脹感為度。用治肝硬化腹脹者。
4.灸法
取穴:天樞、公孫、足三里、上巨虛、氣海、命門。
操作:用清艾條溫和灸以上穴位,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穴灸1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5.推拿療法
取穴:中脘、水分、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用一指禪推法推中脘、水分、氣海、關元等穴,每穴各5分鐘。再用掌心在臍的周圍順時針方向摩腹36次。最后按揉足三里、三陰交各兩分鐘。氣臌者,加按揉章門、期門、中沖、公孫各一分鐘。水臌者,加按揉大椎、脾俞、胃俞穴各一分鐘。
6.中藥保留灌腸
(1)灌腸I號:生大黃30克,附子30克,牡蠣30克,濃煎12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適用于本病脾腎陽虛型。
(2)大黃60克,白醋50毫升,高位保留灌腸,每日一次。適用于本病各型患者,并能預防肝昏迷。
7.敷臍療法
(1)外敷消腹水方:甘遂末適量,連頭蔥白5根。共搗泥。用時先以醋涂臍部,然后將藥泥適量敷臍上,紗布覆蓋固定。用法:每隔兩日一次,適用于頑固性腹水。
(2)活血止痛散:大黃、王不留行、乳香、沒藥、青黛、石菖蒲、郁金,制末加蛋清調成膏狀,外敷于腹痛劇烈部位,可止痛。
(3)水紅花膏:將水紅花或其種子50克搗碎,水煎濃汁,加入阿魏30克,樟腦10克,敷稠成膏。用時取膏適量,用厚布攤膏貼肝脾區,外加膠布固定,每隔3日更換一次。適用于肝脾大。
8.中藥熱敷法
琥珀12克,白花蛇舌草、玄參各30克,煎汁。用兩個布袋分裝藥并浸透藥汁進行局部熱敷,每日1~2次。
預防護理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節制飲酒,避免使用對肝有損害的藥物,加強勞動保護以避免血吸蟲感染和防止工業毒物的慢性中毒,定期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并治療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的疾病等,都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