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 北京中醫藥大學
腹水癥《黃帝內經》稱為“鼓脹”、“膨脹”等,后世稱為“單腹脹”。關于鼓脹,《黃帝內經》有數篇記載。如《素問·腹中論》中“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鼓脹?!薄鹅`樞·水脹篇》有“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對鼓脹癥狀,進一步描述:“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表明腹部膨大如水囊一樣,按之不凹陷,隨手而起。
腹水輕微時,可內服中藥治療;如果腹水比較嚴重,用藥無效,而出現氣短、呼吸困難等癥時,可以采用放腹水的方法。如《靈樞·四時氣第十九》及《黃帝內經太素》(下稱《太素》)卷二十三雜刺中,有基本相同的記載,今以《太素》為據,進一步闡述其具體方法。《太素》中說:“有風水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盡取之”,“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 針(針)之,已刺而針(筒)之,筒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水,必堅束之,緩則煩悗,束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水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欲之,方飲無(勿)食,方食無(勿)飲,無(勿)食他食,百三十五日?!?/p>
徒水是只有腹水而無四肢浮腫,以示與風水相區別,故此“徒水”可理解為腹水。其前句有“風水膚脹,為五十九刺”的記載,風水,即因風而引起四肢浮腫,后句有徒水之癥,其治法是先取環谷下三寸。楊上善注釋:“環谷當是臍中也,臍下三寸關元之穴也?!闭液藐P元穴位后,再用 針針之。針即鈹針,如《靈樞·九針十二原》:“鈹針,針尖如劍鋒,切開皮膚以放大膿?!庇免斸樓虚_皮膚后,然后用筒狀空心針刺入以放腹水。樓氏《醫學綱目》中說:“筒針即針中空竅,如筒出水也?!庇每招尼樂磸头潘此^“入而復之,以盡其水”。而且欲將腹水放干凈,要捆束腹帶,如腹帶捆得緊則人安靜,若腹帶捆得不緊則病人煩悶,心中難受。楊上善注曰:“水去則人虛,當堅束令其實?!边@是非常合理而科學的方法,符合當前生理要求。因為放腹水時,大量腹水被放出來,腹內壓力驟降,原來被壓縮的腹腔大小血管的壓力銳減,造成腹腔及胃腸各臟器的血管急性擴張。大量的血液回流于腹腔,就會造成心、腦急性缺血,血壓下降而出現昏迷現象,這是很危險的。
在刺法的要求上要“間日一刺”即隔天一次,以便自我調節,那么,究竟放幾次為宜呢,只提出“水盡乃止”,即將腹水基本上放凈為止。另外,更重要的是放腹水同時要服利水通淋之劑,即“方刺之時,徒飲之,飲通閉藥?!睆埦霸缹Υ私忉屨f:“凡患水病者,小便多不利,既已刺治如前,仍須飲通閉之藥,以拔其本?!睂τ陲嬐ㄩ]之藥,中藥需用大量滲濕利水,健脾利濕,攻逐水飲之劑,西藥也可用利尿之劑。用利水通淋劑時,在服法上應與飲食分開,不可同時服用,即所謂:“方飲無(勿)食,方食無(勿)飲?!睆埦霸缹Υ苏f“藥食不宜相混,混則難于取效。”即要求不可同時吃其他食物,即易傷脾胃,易生濕熱蘊結之食物。一般腹水病人,其病程大約需3~4個月,即“百三十五日”可愈。這是《黃帝內經》放腹水的治療全過程,今日觀之也很實際、很科學,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
筆者于上世紀70年代在某醫院消化科病房主管病房,收治一些膨脹(肝硬化)腹水病人,肝硬化除了最后肝昏迷之外,最常見的并發癥有二個,一是大量嘔血,吐血盈盆;二是大肚子腹水,對腹水(臌脹?。╇m然經過大量軟堅散結的中藥治療外,還服大量逐水通淋之劑如十棗湯加牽牛子、商陸、生黃芪等藥。同時也服西藥,當時常用安體舒通,保鉀利尿,嚴重腹水小便不利者也用利尿峻劑“速尿”等,但仍然效果不佳,而出現氣短、心悸,不能吃飯者,就采用了放腹水的方法。
我們放腹水的方法已有改進,一是放腹水的部位即在髂前上棘和臍連線中外1/3處,此處為腹腔空廓處,位置偏低,使腹水易于潴留之處;二是改筒狀針為套管空心雙層穿刺針,將針刺入腹腔中之后,拔出套管針之針心而留空管,外接留置導管以放水。注意創口清潔,嚴密消毒,固定穿刺針,以防止劃傷腹中臟器。一般多為一次放腹水2000~3000毫升,放腹水時緊束腹帶,隨著腹水減少而叩緊腹帶以防其休克,這與《黃帝內經》記載的放腹水何其相似。
《黃帝內經》中還記載腹水、腹脹、腹滿、脹等名稱多與鼓脹相似,其癥狀也相似,也有中藥、針灸治療,其內容豐富,可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