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瀉下赤白粘凍為特征的一種疾病,為夏秋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包括西醫(yī)學(xué)中的細(xì)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本病由于感受外邪和飲食內(nèi)傷、大腸氣血壅滯、血絡(luò)損傷、傳導(dǎo)功能失司所致。主要有濕熱痢、寒濕痢、陰虛痢及虛寒痢。
本病輕者,可通過食療及注意飲食宜忌治愈。重者,需以藥物治療。
痢疾中醫(yī)〔一般飲食〕
(1)宜清淡素食,宜軟宜爛,宜湯宜粥,以顧護脾胃。
(2)宜少食多餐,多飲開永,以顧護脾胃,補充水分。
(3)不宜生冷、油膩及堅硬難化類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痢疾中醫(yī)〔辨證施食〕
痢疾中醫(yī)(一)濕熱痢
〔主要表現(xiàn)〕腹痛腹脹,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肚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食療原則〕清腸化濕,調(diào)氣和血。
〔食疔食物〕金銀花、馬齒莧、莧菜、苦瓜、冬葵葉、冬瓜、薏苡仁、檳榔、蘿卜、 茶葉等。
〔食療食譜〕
(1)紫莧粥。紫莧菜,粳米,煮粥。用于濕熱痢疾,婦女產(chǎn)前產(chǎn)后赤白痢。
(2)加味檳榔粥。檳榔,銀花,梗米,煮粥。用于濕熱痢,痢下赤多白少。
〔飲食宜忌〕
(1)宜多飲開水、濃茶及淡鹽水,以補充耗損,清熱止痢。
(2)不宜辛辣和油膩類食物,以免助生濕熱。
痢疾中醫(yī)(二)寒濕痢
〔主要表現(xiàn)〕痢下赤白,白多赤少,腹痛腹脹,里急后重,舌苔白膩,脈象濡緩。
〔食疔原則〕溫中燥濕,散寒導(dǎo)滯。
〔食療食物〕干姜、薤白、韭菜,辣椒、花椒、蓽撥、木香,茯苓、鯉魚,鯽魚等。
〔食疔食譜〕
(1)薤白粥。薤白,梗米,煮粥。用于赤白痢下,小兒疳痢,老人冷痢。
(2)韭萊鯽魚湯。韭菜,鯽魚,調(diào)味煮湯。用于寒濕痢
疾。
〔飲食宜忌〕
(1)宜熱性食物及熱食,以利散寒除濕。
(2)不宜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痢疾中醫(yī)(三)陰虛痢
〔主要表現(xiàn)〕痢下赤白,量少粘稠,里急后重,心煩口干,午后低熱,神疲乏力,舌紅苔少,脈象細(xì)數(shù)。
〔食療原則〕養(yǎng)陰清熱止痢。
〔食療食物〕山藥、向日葵子、雞蛋、鴨卵、白鴨肉、藕、柿餅、薏苡仁、赤小豆等。
〔食療食譜〕
(1)冰糖燉葵子。向日葵子,冰糖,燉食。用于血痢。
(2)醋煮蛋。食醋,雞蛋,煮食。用于赤白久痢,產(chǎn)后虛痢。
〔飲食宜忌〕
(1)宜清補飲食,以利養(yǎng)陰清熱。
(2)不宜辛辣、香燥類食物及利濕類食物,以免耗損陰血。
痢疾中醫(yī)(四)虛寒痢
〔主要表現(xiàn)〕痢下稀薄,有粘白凍,甚則滑泄不禁,脫肛,腹部隱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腰酸怕冷,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無力。
〔食療原則〕溫補脾胃,澀腸固脫。
〔食療食物〕干姜、人參、山藥、雞肉、鵪鶉、豬肚、豬腎、豇豆、蓮肉、麻雀肉等。
〔食療食譜〕
(1) 一味山藥散。山藥,一半炒黃,一半生用,共研細(xì)末,米湯調(diào)食。用于虛寒噤口痢。
(2)雞肉?。雞肉,煮?。用于赤白久痢。
〔飲食宜忌〕
(1)宜溫補飲食,以利護養(yǎng)脾腎。
(2)不宜寒涼及滑利類食物,以免傷損脾腎。
痢疾中醫(yī)〔單方驗方〕
(1)煮濃茶。綠茶,煮濃。用于急性細(xì)菌性痢疾。
(2)蒸大蒜。大蒜,蒸食。用于細(xì)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3)柿糕。糯米,干柿,作糕食。用于小兒痢疾。
(4)橘餅龍眼湯。橘餅,龍眼肉,冰糖,燉湯。用于諸色痢。
(5)海參湯。海參,調(diào)味燉湯。用于休息痢。
(6)山楂糖散。山楂肉炒后研末,紅痢用蜜拌,白痢用紅白糖拌,紅白相兼則蜜砂糖各半拌,白湯調(diào)食。用于痢疾赤白相兼。
(7)油菜粥。油菜,梗米,煮粥。用于血痢腹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