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中醫病因病機:
故楊子建謂:太歲中,其春夏之內,多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寒熱二氣交爭。忽于夏月多寒化,寒邪犯心,水火相犯,血變于中,所以痢下赤白。是二癥也,予嘗疑之。夫氣化之偏,萬民均受,何以疫痢之發,一方病百人,一方不病一人耶?詳吳又可《瘟疫論》云:天地之氣,不能有正而無邪。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者,生化之正氣也。疫氣,乃異氣也,不在六氣正化之中。愚謂:正氣本乎天,百里而一轍,異氣從乎地,十里有不同。疫痢之一方獨盛者,疫氣獨盛于一方故也。又或是歲,多曦赫之化,炎暑大行,人受暑熱之氣,兼之因熱貪冷,秋令陽氣收斂,痢斯成矣。此則天氣居半,人事居半,至其先后續發,有似互相傳染,而究其受病之原,實與疫痢迥殊也。客問曰:今歲痢疾何以若是之多?謂:是天氣使然。何以一方獨盛?謂:是地氣使然。何以不病于春冬,而獨病于夏秋?謂:是人事使然。未必今歲之民獨肆口腹也,然則所以痢多者,天時耶?地氣耶?人事耶?曰:春溫夏熱,秋痢冬寒,四時之病也。而四時皆有一種異氣。異氣者,即疫氣也,當其時則氣盛,非其時則氣衰,所以夏秋患痢獨多也。疫氣至卑近,天主之,地更主之,如山嵐瘴氣之屬,在一方則甚一方,況夫以病染病,其病益多,所以一方獨盛也。然當疫痢潛消之日,雖不慎寒暑,不節飲食,未必病痢。若當疫痢盛行之時,少或不謹,病斯侵矣。雖曰時疫,實又未嘗不關人事也。疫痢之由,合天地人而共言之,無疑義矣!疫痢乃時行不正之氣,春感為瘟,秋則成痢。
痢疾中醫證候表現:
其癥大都先發寒熱,或先見泄瀉,繼而里急后重,利下赤白。一家長幼相似,甚至沿門闔境。
痢疾中醫治則治法:
乾隆辛酉、癸亥二年,本邑疫痢盛行,見表癥者十之六七。仲淳所謂發斑發疹,子建所謂狂言狂走者,百不見一。大都先發寒熱,或泄瀉后變紅白,至其治法,表散者多,苦寒愈者十之二三,溫補愈者十之六七。乃知治疫痢法與正痢同,不必另立門戶也。戴原禮曰:時行疫痢,當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
痢疾中醫處方:
治疫痢法,古用倉廩湯。繆仲淳謂:疫痢屬濕熱厲氣,當清熱解毒,表散為急,忌硝、黃、檳、枳下行破氣。其說已偏于一隅,而楊子建立萬全護命三方,為治疫痢定法。
痢疾中醫誤治:
不辨人體之強弱,脈息之虛實,擅用麻黃、術、桂、牽牛、訶子、硫黃,實乃殺人之事矣。
痢疾中醫出處:
《痢疾論》·卷之三(卷)·諸證二十八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