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要抓住獨變的脈象這一方法,首先見于《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這雖然是在論述遍身診的診法,然而卻早已滲透到獨取寸口的診法之中了。如張景岳即對此推崇備至,認為:“此獨字,即醫中精一之義。診家綱領莫切于此”。
正常情況下,兩手六部脈的至數與力度處于相互平衡與協調狀態,如劉河間所云:“脈不得獨浮沉,獨大小,獨盛衰,獨陰陽。須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小中有大,大中有小,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某一部脈出現了異常的變化,則標志著該部所主的臟腑經脈發生了病變,注意體察這種異常變化,也是診脈時,切實可用的方法。
唯獨獨有二:其一,一部之脈異于其余各部,如《診家樞要》所云:“一部之內,獨大獨小,偏遲偏疾,左右強弱相反,四時男女之相背,皆病脈也。”《醫原》亦日:“六脈之中,有一脈獨乖者,即當于獨乖之一脈求之”;其二,脈體獨變,如《脈理求真》日:“有以五臟五脈各應互見,而六部六脈偏見一臟之脈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獨名也。”正常時,六脈從容和緩而胃氣充沛,若見弦、數、澀、滑等脈時,則為獨見之病脈。張景岳則認為,獨有三者,其日:“獨之為義,有部位之獨也,有臟氣之獨也,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謂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邪,此其獨也。臟氣之獨者,不得以部位為拘也,如諸見洪者,皆是心脈,諸見弦者,皆是肝脈,肺之浮,脾之緩,腎之石,五臟之中各有五臟,五脈互見,獨乖者病,乖而強者,即本臟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臟之不足,此臟氣之獨也。脈體之獨者,如經所云:“獨小者病,獨大者病……”其實,張氏所論之臟氣之獨已包含在脈體之獨中了,雖然如此,分而論之,則脈體之獨的含義,變得更加清晰明了。
另外,獨又有真假之辨,如《醫原》日:“又有素大素小,素陰素陽之脈,此稟之失天,非病也。”所以,察獨之時,首先應排除體質因素的干擾,諸如男女有別,老少不同等均屬正常的生理差異,不可作獨處藏邪論。善于察獨者,必須具有真知灼見。為此,張景岳又將脈之獨變,推廣為醫有獨見,其曰:“既無獨見,焉得確真?故命寶全形論日: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是察病之秘旨,必知此義,方可言診外有獨。”這是在強調神的重要作用,而《脈理求真》亦有同感,其日:“善言獨者,早以陰陽之原,氣血之本,以求獨之根,繼以逆順之理,取命之道,并脈上下來去至止之道曉然于胸中,以識獨之宜,然后臨癥施診,以求獨之所在,則獨存;以明獨之所至,則獨出矣!”可見察獨雖為至簡,但欲得真見、亦絕非易事、診者當認真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