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白芷黃連湯”。處方:白芷1兩半,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半,當歸(銼,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木香1兩,赤石脂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芎藭1兩半,訶黎勒皮(煨)1兩,肉豆蔻1枚(…
中藥方劑“八仙串”。處方:干漆(炒令煙盡)5錢,丁香3錢,廣木香5錢,檀香5錢,檳榔5錢,防己1兩,黑丑(取頭末)3兩,白丑(取頭末)2兩(黑、白丑頭末和勻,分一半生用,一半炒熟用),楝樹根皮(為末)1兩(…
中藥方劑“半夏麻黃丸”。處方:半夏 麻黃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通陽化飲。主水飲內停,心陽被遏,心下悸動者。用法用量:飲服3丸,日三服。備注:方中麻黃通太陽以泄水氣;半夏…
心悸是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反復發作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而發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
中藥方劑“澄水飲”。處方:銀湯瓶內鹼、水萍(焙干)、葛根(銼)各等分。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渴疾。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
中藥方劑“調中順氣丸”。處方:木香 白豆蔻仁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京三棱(炮)各30克 大腹子 半夏(湯洗七次)各60克 縮砂仁 檳榔 沉香各15克。制法:上藥研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理氣調…
中藥方劑“導水飲子”。處方:吳茱萸3錢,黃連1兩,茯苓1兩,蒼術1兩,滑石7錢半。制法: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功能主治:水飲腫脹。用法用量:每服70丸,食前車前子、燈心湯送下。
中藥方劑“毒消濾水飲”。處方:犀角8錢,黃芩4錢,梔子4錢,僵蠶5錢(酒炒),青黛5錢,黃連3錢,木通4錢,生大黃1兩(泡服),知母4錢,牛子4錢,芒消4錢,龍膽草3錢,全蟬4錢(去土),生石膏1兩。功能主治:瘟…
中藥方劑“茯苓椒目丸”。處方:葶藶子7兩,椒目3兩,茯苓3兩,吳茱萸2兩。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身面浮腫,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水飲氣,或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用法用量:每…
中藥方劑“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別名: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卷中)、椒目丸(《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處方:防己 椒目 葶藶(熬)大黃各14克。制法:上四味藥,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攻逐水飲…
中藥方劑“附子五苓散”。處方:大附子1枚(挖空,入五苓散在內,炮熟)。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治陽氣不足,水飲內停,翻胃吐食。用法用量:用姜湯送下。
中藥方劑“二苓湯”。處方:赤茯苓半兩,木豬苓半兩,白術半兩,滑石1兩,通草1錢,白豆蔻1錢,丁皮3錢,陳皮2錢,桂枝半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水飲內停,胸膈滿悶,時時嘔逆,肢節疼,兩脅下痛,腹中鳴。用…
中藥方劑“黑丑散”。處方:黑丑30克,制半夏30克,炒白芥子60克,木香30克,橘紅30克,茯苓45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健脾和胃,行氣化飲。主水飲停胃。(妊娠胃痛)。用法用量:上為散,每服36克,水煎,去滓溫服…
中藥方劑“化水丹”。處方:川烏頭(大者)4個(炮,去皮臍),炙甘草2兩,牡蠣2兩(生用),蛤粉6兩(用厚者,炮)。制法:上為細末,醋浸蒸餅,少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消化水飲。主手足少陰渴飲不止或心…
中藥方劑“化滯丸”。處方:荊三棱1兩,蓬莪術1兩,桔梗1兩,大黃1兩,陳橘皮1兩(用溫湯洗過),半夏1個(破作兩片),白術1兩(與前件并銼如皂角子大),旋覆花1兩,鱉甲(去裙)2兩(作4片),葶藶子1兩半(淘…
中藥方劑“漿水飲”。處方:漿水3升(酸美者),青粱米3合(研)。功能主治:宣利。主老人五淋病,身體煩熱,小便痛不利。用法用量:上煮作飲,空心漸食之,日23次。
中藥方劑“控涎丸”。處方:甘遂(醋制)300g 紅大戟300g 白芥子300g。性狀:本品為棕褐色帶有淡黃色斑點的糊丸;味微辛、辣。炮制:以上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米粉或黃米粉240g,調稀糊。取上述粉末,…
中藥方劑“加味控涎丸”。處方:大戟1兩,芫花1兩,甘遂1兩,甜葶藶1兩,巴豆(去殼)1兩,黑牽牛3兩(炒,取頭末),白芥子(炒)2兩。制法:上為末,米糊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消浮退腫,下水。主風熱上壅,…
中藥方劑“生津止渴益水飲”。處方:人參 麥冬 當歸 生地各9克 黃耆3克 葛根3克 升麻 炙草各1.2克 茯苓2.4克 五味子15粒。功能主治: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治產后失血汗多,煩躁,咽干而渴,兼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水…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