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本品具有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散結消腫的功效。
主治
主要用于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便血,濕熱黃疸,熱毒血痢,淋痛,帶下,風濕骨痛,瘰疬,瘡腫,乳癰,帶狀皰疹,麻風,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1、用藥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擅自用藥。
2、若用藥后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停藥并就醫。
3、藥物性狀發生改變時,如發霉、變質等,禁止使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異丹參酚酸C,丹參酚酸B、D,紫草酚酸,迷迭香酸,咖啡酸,原兒茶醛,R-(+)-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齊墩果酸。此外還含甾醇,三萜成分,氨基酸。根含水蘇糖。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主骨痛,大風,癰腫。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活血化瘀,止血,解毒,消腫。
3、《蘇州本產藥材》:治噎膈,痰飲氣喘。
4、《浙江藥用植物志》:主治黃疸型肝炎,濕熱帶下,菌痢,痛經;外治面神經麻痹,乳腺炎,癤腫,跌打損傷。
5、《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用于早期肝硬化,淋巴結核,腫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月經不調:紫參30-60g,水煎,沖黃酒服;或加龍芽草、益母草各30g,水煎,沖紅糖、黃酒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痛經:紫參60-120g,紅糖適量,煎服;或紫參15g,生姜2片,紅糖適量,煎服。(《廬山中草藥》
3、治子宮出血,腸出血:紫參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肝炎:紫參60-120g,茵陳60g,糯稻根60g。水煎,分兩次服。(《廬山中草藥》)
5、治菌痢:石見穿、陳皮各30g,甘草3-6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6、治淋巴結結核:紫參根9-12g,羊乳塊根30g。水煎服,連服1-2星期。(《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7、治帶狀皰疹:紫參鮮葉搗汁,加燒酒外搽。(《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8、治面神經麻痹、乳腺炎、癤腫:石見穿鮮根30g,加紅糖和米飯適量同搗爛,敷患處;另取石見穿、六月雪各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相關配伍
1、石見穿與金蕎麥、魚腥草、桑白皮、藤梨根、半枝蓮、麥冬、南沙參配伍,對肺癌伴有瘰疬腫毒者應用有效。
2、石見穿與石斛、茵陳、垂盆草、通關藤、白花蛇舌草、六神曲、腫節風配伍,對肝癌伴有濕熱黃疸者應用有效。
3、石見穿與蒲公英、金錢草、白花蛇舌草、魔芋、垂盆草、馬齒莧配伍,對膽囊癌伴有濕熱結節者應用有效。
藥膳食療
1、丹皮生地飲
(1)配方和做法:牡丹皮12克,生地黃12克,魚腥草30克,蒲公英30克,丹參12克,王不留行12克,野菊花12克,五味子9克,夏枯草15克,海帶15克,石見穿15克。先將以上中藥加水,超出藥面3厘米,浸泡3小時,攪拌幾次,使清水被藥物部分吸收,最后再加清水至超出藥面3厘米,放在火上煎煮4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一劑,早、晚各服1次。
(2)功效:可輔助治療肺癌。
2、清熱解毒粥
(1)配方和做法:將石上柏、蛇舌草、石見穿、苦參各30克,山豆根15克,貓爪草、浙貝、七葉一枝花各10克,煎汁去渣,加入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同煮成粥。
(2)功效:清熱解毒散結,適于肺癌屬肺毒血熱。
現代研究
石見穿的化學成分較為復雜,目前對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萜類和多糖類,藥理作用主要集中在其抗腫瘤作用上,雖然對其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缺少對其具體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
附注
對于需要中藥治療的患者,首先應在正規中醫醫院就診,經專業中醫辨證后開具中藥處方。購藥時應注意甄別藥材供應商,推薦選擇華潤三九等大型醫藥企業,這類企業能夠嚴格遵循國家標準,從源頭把控藥材質量,確保所售中藥飲片和配方顆粒的品質與療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期采割,除去雜質,干燥。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干燥,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鑒別
本品葉的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連珠狀增厚;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角質線紋。氣孔直軸式或不定式。腺毛兩種:一種為腺鱗,頭部4細胞,直徑30-45μm,柄單細胞;另一種頭部單細胞,直徑約19μm,柄單細胞。非腺毛1-10細胞,壁有疣狀突起。草酸鈣方晶直徑5-14μm。
藥材性狀
莖方柱形,長20-70cm,直徑1-4mm,單一或分枝;表面灰綠色或暗紫色,有白色長柔毛,以莖的上部及節處為多;質脆,易折斷,折斷面髓部白色或褐黃色。葉多卷曲,破碎,有時復葉脫落,僅見單葉,兩面被白色柔毛,下面及葉脈上較明顯,輪傘花序多輪,集成假總狀,花冠二唇形,藍紫色,多已脫落,宿萼筒外面脈上有毛,筒內喉部有長柔毛。小堅果橢圓形,褐色。氣微,味微苦、澀。以葉多、色綠、帶花者為佳。
飲片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表面灰綠色至暗紫色,被白色柔毛。莖方形,有縱棱,直徑1-4mm,質脆,易折斷,斷面髓部黃白色。葉多卷曲,破碎。氣微,味微苦、澀。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唇形科植物華鼠尾草。
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根多分枝,直根不明顯,黃褐色。全株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長柔毛。莖單一或分枝,直立或基部傾斜,四棱形。葉對生;下部葉為三出復葉,頂端小葉較大,兩側小葉較小,卵形或披針形,上部葉主國單葉,卵形至披針形,長1.5-8cm,寬0.8-4.5m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近心形或楔形,邊緣具圓鋸或全緣,兩面均被有短柔毛毛。輪傘花序,每輪有花6,組成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腑生,花序長5-24cm;苞片披針形,長于小花梗;花萼鐘狀,長4.5-6mm。有11條脈紋,外面脈上和喉部均有長柔毛,花冠紫色或藍紫色,冠筒長10mm,冠檐二唇形,上唇倒心形,先端凹,下唇呈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花絲較短,藏于花冠之內。小堅果橢圓狀卵形,褐色,光滑,包被于宿萼之內。花期8-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于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路旁及田野草叢中。
生長見習
喜溫暖或涼爽的氣候,北方可在暖季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春季3-4月播種,開淺溝條播,行距33cm,覆土0.7-1cm,播后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約15d出苗,齊苗后,過密處間苗,生長后期應注意松土、除草,雨季注意排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