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主治
主要用于治療胸痹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頭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2、外用:研末撒;或煎湯漱口。
注意事項
1、川芎辛溫升散,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痛慎用。
2、其溫燥之性,有耗血傷陰之弊,陰虛火旺,舌紅口干者不宜應用。
3、婦女月經過多及無瘀之出血疾病不宜應用。
4、孕婦忌用。
5、靜脈給藥時宜從小劑量開始,然后遞增用量,否則有可能出現過敏反應等副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生物堿(如川芎嗪)、揮發油(如藁本內酯等)、酚類物質(如阿魏酸、大黃酚等)、內酯以及維生素A、葉酸、蔗糖、甾醇等。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擴血管、抗心肌缺血、抗腦缺血等藥理作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
2、《名醫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3、《本草綱目》:“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心脈瘀阻之胸痹心痛,常與丹參、桂枝、檀香等同用;治肝郁氣滯之脅痛,常配柴胡、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治肝血瘀阻,積聚痞塊、胸脅刺痛,多與桃仁、紅花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治跌仆損傷,瘀腫疼痛,可配乳香、沒藥、三七等藥用。
2、治血瘀經閉、痛經,常與赤芍、桃仁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若屬寒凝血瘀者,可配桂心、當歸等,如溫經湯(《婦人良方》);若治產后惡露不下,瘀阻腹痛,可配當歸、桃仁、炮姜等,如生化湯(《傅青主女科》);治月經不調,月經先期或錯后,可配益母草、當歸等,如益母勝金丹(《醫學心悟》)。
3、治風寒頭痛,配羌活、細辛、白芷,如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治風熱頭痛,可配菊花、石膏、僵蠶,如川芎散(《衛生寶鑒》);若治風濕頭痛,可配羌活、獨活、防風,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治血虛頭痛,取本品祛風止痛之功,可配當歸、白芍,如加味四物湯(《金匱翼》);若治血瘀頭痛,可配赤芍、麝香,如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相關配伍
1、川芎配烏藥:川芎辛溫香竄,能升能降,上行巔頂,下達血海,為血中之氣藥,功善活血;烏藥辛開溫通,上走脾肺,下通肝腎,有行氣散寒止痛之功,功偏行氣。兩藥伍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適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
2、川芎配當歸:川芎辛溫而燥,偏于活血行氣;當歸甘補辛散,質潤而膩,偏于養血和血。兩藥伍用,活血、養血、行氣三功并舉,且潤燥相濟,使祛瘀而不耗傷氣血,養血而不致血壅氣滯,共奏活血祛瘀、養血和血之效。適用于血虛、血瘀之頭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后瘀血腹痛、風濕痹痛等。
3、川芎配白芍:川芎辛溫香竄,活血行氣,偏于升散;白芍微苦略酸,養血斂陰,偏于收斂。兩藥伍用,活血、養血兼顧,疏肝、柔肝并舉,使活血祛瘀而不傷正氣,疏肝開郁而不損肝陰。適用于肝血或肝陰不足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肝郁血滯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
鑒別用藥
生川芎與酒川芎:生川芎辛香走竄之性較強,功擅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各種痛證;酒川芎能引藥上行,且增強了川芎的活血行氣止痛功效,臨床多用于氣滯血瘀之頭痛,胸脅疼痛,閉經痛經,以及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相關藥品
清眩片(丸)、速效救心丸、腦安顆粒(膠囊)、消栓通絡膠囊(顆粒、片)、坎離砂。
相關方劑
柴胡疏肝散(《證治準繩》引《醫學統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川芎散(《衛生寶鑒》)、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并略帶紫色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后烘干,再去須根。
炮制方法
1、川芎: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至四、五成透,洗凈,悶潤至透,切薄片,晾干或低溫干燥。
2、酒川芎:取凈川芎片,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每川芎100kg,用黃酒10kg。
3、炒川芎:取凈川芎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或至微焦,取出放涼。
4、麩炒川芎:將鍋燒熱,撒下麥麩至冒煙時加入川芎片炒至深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川芎片100kg,用麩皮18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皮層狹窄,散有根跡維管束,其形成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環波狀或不規則多角形。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纖維束。髓部較大。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室,類圓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則,淡黃棕色,靠近形成層的油室小,向外漸大;薄壁細胞中富含淀粉粒,有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晶體,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
粉末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淀粉粒較多,單粒橢圓形、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直徑5-16μm,長約21μm,臍點點狀、長縫狀或人字狀;偶見復粒,由2-4分粒組成。草酸鈣晶體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直徑10-25μm。木栓細胞深黃棕色,表面觀呈多角形,微波狀彎曲。油室多已破碎,偶可見油室碎片,分泌細胞壁薄,含有較多的油滴。導管主為螺紋導管,亦有網紋導管及梯紋導管,直徑14-5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C)5ml,放置10小時,時時振搖,靜置,取上清液1ml,揮干后,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與甲醇飽和的氫氧化鉀溶液2滴,顯紅紫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芎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歐當歸內酯A對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 mg的溶液(置棕色量瓶中),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環呈波狀。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飲片性狀
1、川芎:本品為不規則厚片,外表皮灰褐色或褐色,有皺縮紋。切面黃白色或灰黃色,具有明顯波狀環紋或多角形紋理,散生黃棕色油點。質堅實。氣濃香,味苦、辛,微甜。
2、酒川芎:色澤加深,略有酒香氣。
3、炒川芎、麩炒川芎:形如川芎片,色澤加深。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傘形科藁本屬植物。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全株有濃烈香氣。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團塊,下端有多數須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莖下部的節膨大成盤狀(俗稱苓子),中部以上的節不膨大。莖下部葉具柄,柄長3-10cm,基部擴大成鞘;葉片輪廓卵狀三角形,長12-15cm,寬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4-5對,卵狀披針形,長6-7cm,寬5-6cm,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至長卵形,長2-5mm,寬1-2mm,頂端有小尖頭,僅脈上有稀疏的短柔毛;莖上部葉漸簡化。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3-6,線形,長0.5-2.5cm;傘輻7-20,不等長,長2-4cm;小傘形花序有花10-24;小總苞片2-7,線形,略帶紫色,被柔毛,長3-5mm;萼齒不發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有短尖狀突起,內曲;雄蕊5,花藥淡綠色;花柱2,長2-3mm,向下反曲。幼果兩側扁壓,長2-3mm,寬約1mm;背棱槽內有油管1-5,側棱槽內有油管2-3,合生面有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主要栽培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于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