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主治
三七主要用于治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3-9g;研末,1-3g;或入丸、散。
2、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皂苷、黃酮苷、氨基酸等。止血活性成分為三七氨酸。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血栓形成、抗腦缺血、抗心肌損傷、抗心律失常、抗炎、改善學習記憶、抗疲勞等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求真》:“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傷,及跌撲杖瘡血出不止,嚼爛涂之,或為末摻,其血即止。且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經水不止、產后惡露不下,俱宜自嚼,或為末,米飲送下即愈。”
2、《本草新編》:“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補血補氣藥之中則更神。蓋止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止而有安靜之休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咳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可與花蕊石、血余炭合用,如化血丹(《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各種外傷出血,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摻,或配龍骨、血竭、象皮等同用,如七寶散(《本草綱目拾遺》)。
2、治無名癰腫,疼痛不已,以本品研末,米醋調涂;治癰疽破爛,常與乳香、沒藥、兒茶等同用,如腐盡生肌散(《醫宗金鑒》)。
相關配伍
1、三七配白及:三七化瘀止血,為治體內外出血諸證之佳品;白及收斂止血,為治肺胃出血證之要藥。兩藥配伍,一散一收,祛瘀生新,止血作用增強,可用于各種出血之證,尤多用于咳血、吐血等肺胃出血之證。
2、三七配丹參:三七性溫,活血散瘀,尤擅定痛;丹參性涼,涼血活血,通經止痛。兩藥配伍,相須為用,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作用增強,適用于血瘀諸痛證,尤宜于心脈瘀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
3、三七配當歸:三七化瘀止血,消腫定痛;當歸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兩藥配伍,可增強其養血活血,祛瘀生新,調經止痛之功,適用于產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所致的惡露不盡,少腹疼痛。
4、三七配大黃:三七化瘀消腫定痛,大黃瀉火涼血解毒。兩藥配伍,共奏瀉火涼血,散瘀消腫之效,用于熱毒瘡瘍初起,紅腫熱痛者。
鑒別用藥
1、生三七與熟三七:三七生用化瘀止血,消腫定痛力強,大凡瘀血性出血,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皆宜。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較弱,偏于補虛強壯,多用于虛損勞傷,氣血不足者。
2、三七與景天三七:兩者均能化瘀止血、止痛,用治瘀血性出血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然三七化瘀止血、止痛力強,藥效卓著。景天三七功似三七,惟藥力不及;又能寧心安神,多用治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
相關藥品
三七片、舒胸片、康爾心膠囊、穩心膠囊、頸痛顆粒。
相關方劑
生地黃湯(《醫學心悟》)、化血丹(《醫學衷中參西錄》)。
藥膳食療
1、三七粉粥:
(1)功效:補血、止血、化瘀清熱。適用于崩漏下血及其他出血癥。
(2)原材料:三七粉3g,大棗5枚,粳米100g,冰糖適量。
(3)做法:先將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凈,大棗去核、洗凈,然后一同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冰糖汁即成。
(4)用法:每日服食2次。
2、三七蒸雞:
(1)功效:補血,適用于貧血、面色萎黃、久病體弱等。
(2)原材料:三七20g,母雞1只,料酒、姜、蔥、味精食鹽各適量。
(3)做法:將雞去毛、去內臟、洗凈、斬件,剁成小塊裝入盆中。取10g三七磨粉備用,余下者上籠蒸軟、切成薄片。生姜洗凈切成片、蔥切成段。把三七片放入雞盆中,蔥、姜配在雞身上,注入適量清水,加入料酒、鹽,上籠蒸約2小時取出,揀去蔥、姜不用,調入味精,把三七粉撒入盆中拌勻。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花開前采挖,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和根莖,干燥。
炮制方法
1、三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大小分開,淋水、潤軟,切極薄片,干燥。
2、三七粉:取三七,洗凈,干燥,粉碎成細粉。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霉蛀。
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灰黃色。淀粉粒甚多,單粒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4-30μm;復粒由2-10余分粒組成。樹脂道碎片含黃色分泌物。梯紋導管、網紋導管及螺紋導管直徑15-55μm。草酸鈣簇晶少見,直徑50-80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滴,攪勻,再加以水飽和的正丁醇5ml,密塞,振搖10分鐘,放置2小時,離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飽和的水,搖勻,放置使分層(必要時離心),取正丁醇層,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苷Rb1對照品、人參皂苷Re對照品、人參皂苷Rg1對照品及三七皂苷R1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硫酸溶液(1→10),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1、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的縱皺紋和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
2、筋條: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3、剪口:呈不規則的皺縮塊狀或條狀,表面有數個明顯的莖痕及環紋,斷面中心灰綠色或白色,邊緣深綠色或灰色。
飲片性狀
1、三七片:為薄片狀,切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外皮灰褐色或灰黃色。氣微,味苦回甜。
2、三七粉:為灰黃色的粉末。氣微,味苦回甜。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三七。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狀莖短;主根倒圓錐狀或圓柱形,長2-5cm,直徑1-3cm,具疣狀突起及橫向皮孔。莖單一,直立。掌狀復葉輪生莖端,小葉多5-7,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5cm,葉基部近圓或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有80以上朵小花,花黃綠色,5基數;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頂部2裂。核果漿果狀,扁球形,成熟鮮紅色。種子1-3,種皮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于云南、廣西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