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和血,通淋,止痢。主治
用于血瘕,石淋,痢疾,腹痛,糖尿病,乳糜尿。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相關(guān)論述
《別錄》:“主保中不饑,忍風(fēng)寒?!?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
1、治糖尿?。海ㄌ覙淠z)15-24g,玉米須30-48g,枸杞根30-48g。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2、治火燒瘡:桃膠半兩,松脂、黃柏各半兩。上藥搗細(xì)羅為散,用梨汁生蜜調(diào)涂之。(《圣惠方》止痛散)
3、治瘡疹黑黡,發(fā)搐危困:桃膠煎湯飲之。一方以水熬成膏,溫酒調(diào)下,無時。(《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桃膠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用刀切割樹皮,待樹脂溢出后收集,水浸,洗去雜質(zhì),曬干。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形態(tài)特征
1、桃又名:毛桃。喬木,高3-8米;樹冠寬廣而平展;樹皮暗紅褐色,老時粗糙呈鱗片狀;小枝細(xì)長,無毛,有光澤,綠色,向陽處轉(zhuǎn)變成紅色,具大量小皮孔;冬芽圓錐形,頂端鈍,外被短柔毛,常2-3個簇生,中間為葉芽,兩側(cè)為花芽。葉片長圓披針形、橢圓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在脈腋間具少數(shù)短柔毛或無毛,葉邊具細(xì)鋸齒或粗鋸齒,齒端具腺體或無腺體;葉柄粗壯,長1-2厘米,常具1至數(shù)枚腺體,有時無腺體?;▎紊扔谌~開放,直徑2.5-3.5厘米;花梗極短或幾無梗;萼筒鐘形,被短柔毛,稀幾無毛,綠色而具紅色斑點;萼片卵形至長圓形,頂端圓鈍,外被短柔毛;花瓣長圓狀橢圓形至寬倒卵形,粉紅色,罕為白色;雄蕊約20-30,花藥緋紅色;花柱幾與雄蕊等長或稍短;子房被短柔毛。果實形狀和大小均有變異,卵形、寬橢圓形或扁圓形,直徑(3)5-7(12)厘米,長幾與寬相等,色澤變化由淡綠白色至橙黃色,常在向陽面具紅暈,外面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腹縫明顯,果梗短而深入果洼;果肉白色、淺綠白色、黃色、橙黃色或紅色,多汁有香味,甜或酸甜;核大,離核或粘核,橢圓形或近圓形,兩側(cè)扁平,頂端漸尖,表面具縱、橫溝紋和孔穴;種仁味苦,稀味甜。花期3-4月,果實成熟期因品種而異,通常為8-9月。2、山桃又名:榹桃、山毛桃、野桃。喬木,高可達(dá)10米;樹冠開展,樹皮暗紫色,光滑;小枝細(xì)長,直立,幼時無毛,老時褐色。葉片卵狀披針形,長5-13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葉邊具細(xì)銳鋸齒;葉柄長1-2厘米,無毛,常具腺體。花單生,先于葉開放,直徑2-3厘米;花梗極短或幾無梗;花萼無毛;萼筒鐘形;萼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紫色,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0-15毫米,寬8-12毫米,粉紅色,先端圓鈍,稀微凹;雄蕊多數(shù),幾與花瓣等長或稍短;子房被柔毛,花柱長于雄蕊或近等長。果實近球形,直徑2.5-3.5厘米,淡黃色,外面密被短柔毛,果梗短而深入果洼;果肉薄而干,不可食,成熟時不開裂;核球形或近球形,兩側(cè)不壓扁,頂端圓鈍,基部截形,表面具縱、橫溝紋和孔穴,與果肉分離。花期3-4月,果期7-8月。分布區(qū)域
1、桃:原產(chǎn)我國,各地普遍栽培。2、山桃: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生長環(huán)境
山桃: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山谷溝底或荒野疏林及灌叢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