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主治
主要用于腎陽虧虛,精血不足,陽痿早泄,宮冷不育,腰膝酸痛,痿軟無力,腸燥津枯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及便溏泄瀉者忌服,熱結便秘忌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脂溶性成分包括6-甲基吲哚、3-甲基-3乙基己烷等。含水溶性成分有N,N-二甲基甘氨酸甲脂和甜菜堿等。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可提高下丘腦NE、紋狀體DE和腦干5-HT的含量并降低5-HTAA的含量。
2、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肉蓯蓉對肝脾核酸含量的升降有調整作用,能激活腎上腺釋放皮質激素,增強下丘腦-垂體-卵巢的促黃體功能,提高垂體對LRH的反應性及卵巢對LH的反應性,而不影響自然生殖周期的內分泌平衡。
3、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肉蓯蓉水提液能顯著增加脾臟和胸腺的重量,明顯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加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形成細胞值,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遲發性超敏指數,還可使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比值升高。
4、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稀酒精浸出物有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
5、抗衰老的作用:肉蓯蓉提取物對肝臟脂質過氧化物生成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6、此外,肉蓯蓉還有促進唾液分泌、抗動脈粥樣硬化、促進核糖核酸代謝、通便的作用。
相關論述
1、《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癥瘕。
2、《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3、《藥性論》: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亦白下。
4、《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5、《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用于腎陽虧虛,精血不足,陽痿早泄,宮冷不育,腰膝酸痛,痿軟無力:本品味甘能補,甘溫助陽,質潤滋養,咸以入腎,為補腎陽,益精血之良藥。常配伍菟絲子、續斷、杜仲同用。治男子五勞七傷,陽痿不起,小便余瀝,如肉蓯蓉丸(《醫心方》);亦可與杜仲、巴戟天、紫河車等同用,治腎虛骨痿,不能起動,如金剛丸(《張氏醫通》)。
2、用于腸燥津枯便秘:本品甘咸質潤如大腸,可潤腸通便,常與沉香、麻子仁同用,治津液耗傷所致大便秘結,如潤腸丸(《濟生方》);或與當歸、牛膝、澤瀉等同用,治腎氣虛弱引起的大便不通、小便清長、腰酸背冷,如濟川煎(《景岳全書》)。
相關配伍
1、肉蓯蓉配鎖陽:肉蓯蓉偏溫潤,潤腸養血效力勝于鎖陽;鎖陽偏溫燥,興陽益精功效勝于肉蓯蓉。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腎陽,益精血,潤腸的作用。適用于腎虛陽痿,腰膝冷痛或精血不足、大便燥結等。
2、肉蓯蓉配山茱萸:肉蓯蓉長于補陽益精;山茱萸善于益腎固精。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腎陽,固精氣的作用。適用于腎虧陽痿,腰膝無力等。
3、肉蓯蓉配杜仲:肉蓯蓉長于補腎益精;杜仲善于補肝腎強筋骨。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腎強腰的作用。適用于腎虛腰痛,酸楚無力等。
4、肉蓯蓉配火麻仁:肉蓯蓉長于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火麻仁善于甘平補虛,潤燥滑腸。兩藥配伍,可增強潤腸通便的作用,兼能溫養滋補。適用于老年人氣血虛衰的津枯便秘等。
5、肉蓯蓉配菟絲子:肉蓯蓉長于溫養精血;菟絲子善于益陰固精。兩藥配伍,可增強壯陽益精的作用。適用于腎虛陽痿,腰膝冷痛等。
6、肉蓯蓉配補骨脂:肉蓯蓉長于補腎益精,潤腸通便;補骨脂善于補腎壯陽,固精縮尿。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作用。適用于腎虛陽痿,早泄,婦女不孕,崩漏帶下等。
7、肉蓯蓉配沉香:肉蓯蓉長于補腎益精,潤腸通便;沉香善于行氣止痛,溫中止嘔。兩藥配伍,具有潤腸通便,行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老人虛秘而多汗,小腹不適等。
8、肉蓯蓉配巴戟天:肉蓯蓉長于補腎益精,潤腸通便;巴戟天善于補腎助陽,強筋健骨。兩藥配伍,具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強筋健骨的作用。適用于腰膝冷痛、陽痿遺精、筋骨痿軟及老年便秘等。
9、肉蓯蓉配熟地黃:肉蓯蓉長于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熟地黃善于補血滋陰,益精填髓。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腎益精的作用。適用于腎虛所致的陽痿遺精、腰膝冷痛、不孕等。
鑒別用藥
1、生蓯蓉、淡蓯蓉、鹽蓯蓉、酒蓯蓉:生蓯蓉以補腎止濁,滑腸通便力勝,多用于腎氣不足,腸燥便秘,白濁。酒蓯蓉補腎助陽之力明顯增強,多用于腎陽虛陽痿,腰痛,不孕。淡蓯蓉、鹽蓯蓉則介乎生蓯蓉與酒蓯蓉二者之間,既能補腎陽,益精血,又能潤腸通便,適用于腎陽虛衰之陽痿遺精,腰膝酸痛,宮寒不孕,及精虧腸燥便秘。現代研究表明,肉蓯蓉經加熱炮制后其甜菜堿的含量明顯升高,而麥角甾醇的含量則降低。另有結果顯示,鹽蓯蓉不僅能提高“陽虛”動物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率,而且微量元素鋅、錳、銅、鐵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傳統炮制品。淡蓯蓉在漂洗過程中水溶性成分會大量流失,直接影響藥效,應引起重視。
2、淫羊藿與肉蓯蓉:兩者均味甘性溫而入腎經,皆能溫補腎陽,同治腎陽虛之陽痿、不孕等證。然淫羊藿味辛歸肝經,功能溫腎壯陽,又可強筋骨,祛風濕,適用于肝腎不足之筋骨冷痛,風濕拘攣麻木,亦治腎陽虛喘咳及更年期高血壓。肉蓯蓉味咸歸大腸經,性質柔潤,藥力和緩,兼能益精血,潤腸通便,可治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之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3、補骨脂與肉蓯蓉:兩者性溫而入腎經,均能補腎陽,可治腎陽不足之證。然補骨脂味辛苦又歸脾經,擅長補腎助陽,又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故可治脾腎陽虛泄瀉,腎虛氣喘,還治白癜風。肉蓯蓉味甘咸,性質柔潤,藥力和緩,偏于益精血,兼可潤腸通便,適用于腎陽虛衰,精血不足之腰膝軟弱、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4、核桃仁與肉蓯蓉:兩者均甘溫而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之功,善治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筋骨無力及腸燥便秘。然核桃仁又入肺經,具有溫補肺腎,納氣定喘之功,用于腎不納氣所致的虛喘證。肉蓯蓉咸而滋潤,具有生精益血之功,又可用于精血虧虛所致的宮冷不孕等。
相關藥品
全鹿丸、還少丹、補腎丸、五味子丸、鎖陽固精丸、生力膠囊、強陽保腎丸、蓯蓉通便口服液、通便靈膠囊、龍鳳寶膠囊。
相關方劑
濟川煎(《景岳全書》)、地黃飲子(《圣濟總錄》)、肉蓯蓉丸(《醫心方》)、肉蓯蓉丸(《圣惠方》)。
藥膳食療
山萸蓯蓉酒:
1、功效:滋補肝腎。適用于肝腎虧損,頭昏耳鳴、怔忡健忘、腰腳軟弱肢體不溫等癥。
2、原材料:肉蓯蓉60g,山蕷25g,五味子35g,炒杜仲40g,川牛膝、菟絲子、白茯苓、澤瀉、熟地、山萸肉、巴戟天、遠志各30g,醇酒200g。
3、做法:將以上藥材加工搗碎,用絹袋或細紗布包裹之,放入凈瓷壇或瓦罐內,倒入醇酒浸泡,封口。春夏5日,秋冬7日,既可開封,取去藥袋過濾澄清即成。
4、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溫飲服10-15ml。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5月上旬采挖剛出土的肉蓯黃,留小采大。去掉花序或蓯蓉頭,晾曬于干將沙灘上或房頂上,1個多月后曲黃白色變成肉質棕褐色,即為甜大蕓。秋季采收者因水分大,不易干燥,故把肥大者投入鹽湖中,腌1-3年,用時洗去鹽分,叫鹽大蕓。
炮制方法
1、肉蓯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凈稍浸泡,悶潤至內無干心時,曬至內外濕度一致,切厚片,干燥。或將鹽蓯蓉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置多量清水中,每日換水2-3次,至嘗之無咸味時,取出,曬至半干,再悶潤至軟硬適宜,切厚片,干燥。
2、酒蓯蓉:取肉蓯蓉片,加入黃酒拌勻,裝人密閉容器內,密封,隔水加熱或用蒸汽吸盡,表面呈黑色時,取出,干燥。每肉蓯蓉100kg,用黃酒30kg。
3、黑豆制肉蓯蓉;取肉蓯蓉用米治水漂泡3d,每日換水1次去盡咸味,刮去表面鱗葉,切15cm厚的片;然后取黑豆5kg炒香,分成3份,每次取1份摻水和肉蓯蓉用微火煮干,取出曬至半干,再蒸透后曬干,另取黑豆1份同煮,蒸曬,反復3次,曬干。每肉蓯蓉100kg,用黑豆10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酒蓯蓉、黑豆制蓯蓉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橫切面:
(1)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皮層由數十列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緊密,近維管束處的細胞具紋孔,散有葉跡維管束。維管束處韌型,常16-22個排列成深波狀或鋸齒狀圓環;韌皮部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有時產分成頹廢狀;形成層不甚明顯;木質部可見非木化纖維。射線明顯。髓部多分形。皮層及髓部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2)鱗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扁長方形,外被薄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稍大。葉肉組織均為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壁薄,含葉綠體,細胞間隙小。維管束5-7,外韌型,切向排列。
2、理化:
(1)取該品粉末1g,加含0.5%鹽酸的乙醇溶液8ml,加熱回流10分鐘,趁熱濾過,濾液加氨試液調節至中性,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3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碘化鉍鉀試液1-2滴,生成橘紅色或紅棕色沉淀。
(2)取該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菱角甾昔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9%醋酸溶液(20:3: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取該品粉末1g,加80%乙醇1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肉蓯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甜菜堿對照品,加80%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醇-水-醋酸(9:2: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藥材性狀
莖肉質,長圓柱形,有時稍扁,略彎曲,長3-15cm,直徑5-15cm,向上漸細,直徑2-5cm,有的切成段,上下直徑相近。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縱溝,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鱗葉菱形或三角形,寬0.5-1.5cm,厚約2mm,尚可見鱗葉脫落后留下的彎月形葉跡。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色,有淡棕色維管束小點,環列成深波狀或鋸齒狀。木部約占4/5,有時中空。表面和斷面在光亮處有時可見結晶樣小亮點。氣微,味甜,略苦。以條粗壯、密生鱗葉、質柔潤者為佳。
飲片性狀
1、肉蓯蓉:參見藥材性狀。
2、酒蓯蓉:形如肉蓯蓉,片面黑棕色,質柔潤,味微甜略有酒氣。
3、黑豆制肉蓯蓉:形如肉蓯蓉,片面黑色。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列當科肉蓯蓉屬植物肉蓯蓉。
形態特征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80-100cm。莖肉質肥厚,扁平,不分枝,下部寬5-10cm,上部寬厚2-5cm。鱗葉黃色肉質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cm,寬0.4-0.8cm。穗狀花序生于花莖頂端,每花下有1苞片,與葉同形,小苞片2,狹線形,基部與花萼合生,花萼5淺裂;花冠管狀鐘形,黃色,頂端5裂,藍紫色;雄蕊4,被毛;子房上位。蒴果卵形,褐色,種子極多,細小。花期5-6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
道地產區
主產于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
生長環境
1、喜生于輕度鹽漬化的松軟沙地上,一般生長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干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生境條件很差。適宜生長區的氣候干旱,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
2、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為主。寄主梭梭為強旱生植物。肉蓯蓉多寄生在其30-100cm深的側根上。生于海拔225-1150m的荒漠中,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
生長見習
肉蓯蓉為沙生植物,應選擇陽光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種植。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可選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帶,適宜寄生梭梭生長,利用天然梭梭林較集中的沙不墓了,或培育人工梭梭林,在梭梭林東側或東南側方向約50-80cm處挖苗床,苗床大小不等,長1-2m,寬1m左右,深50-80cm,或寄生密集處,可挖一條大苗床溝圍線許多株寄生,將種子穴播于苗床上,施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cm,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后保持苗床種子繁殖:在野生棱梭東側或東南側方向挖苗床,距寄主50-80cm處,苗床大小不一,長1-2m,寬1m左右,深50-80cm;或寄主密集處,可挖一條大苗床溝圍繞許多株寄主,將種子點播于苗床上,施入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cm。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人造棱梭林生長整齊、成行,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播種后保持苗床濕潤,誘導寄主根延伸到苗床上。春天或秋天播種,第二年部分苗床內有肉蓯蓉寄生上,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后2-4年內出土、開花結果。
病蟲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可用Bo-10生物制劑300倍液或25%粉銹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根腐病,可松土,發生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蟲害有種蠅,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澆灌根部。大沙鼠可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鉺于洞外誘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