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
主治
主要用于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服9-15g,鮮品30-60g。
2、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注意事項
1、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慎服。
2、不宜與甲魚同食。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有機酸類(如草酸、蘋果酸、檸檬酸)、三萜類(如β-香樹脂醇、羽扇豆醇)、糖苷類(如甜菜苷、異甜菜苷)等成分。此外還含有多巴、多巴胺、聚ω-3不飽和脂肪酸、黃酮類、氨基酸、單糖及多糖等。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主諸腫瘺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癥瘕,小兒尤良。”
2、《本草綱目》:“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后虛汗。”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療熱毒血痢,與粳米煮粥,空腹服食,如馬齒莧粥(《圣惠方》);治療產后血痢,《經效產寶》單用鮮品搗汁入蜜調服;治療大腸濕熱,腹痛泄瀉,或下利膿血,里急后重者,可與黃芩、黃連等藥配伍。
2、治血熱毒盛,癰腫瘡瘍,丹毒腫痛,可單用本品煎湯內服并外洗,再以鮮品搗爛外敷,如馬齒莧膏(《醫宗金鑒》);也可與其他清熱解毒藥配伍使用。
3、治血熱妄行,崩漏下血,可單味藥搗汁服;若用治大腸濕熱,便血癢血,可與地榆、槐角、鳳尾草等同用。
相關配伍
1、馬齒莧配鐵莧菜:二藥均有清熱解毒之功,馬齒莧尤能涼血止血止痢;鐵莧菜長于利濕收斂止血。配伍使用,增強清熱涼血止痢之效,適用于濕熱泄瀉,熱毒痢疾。
2、馬齒莧配土茯苓:馬齒莧清熱涼血為先,土茯苓解毒除濕為上。二藥配伍,尤能清熱解毒,除濕止癢,適用于濕熱蘊結所致之濕瘡、帶下、陰癢等。
3、馬齒莧配羌活:馬齒莧性善清利,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羌活性善升散,可發越郁結。二藥配伍,正合“火郁達之”之意,共奏宣散郁火、清熱解毒之效,適用于痰火郁結之瘰疬腫痛。
鑒別用藥
1、馬齒莧與白頭翁:兩藥均性寒歸大腸經,皆善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同可用治熱毒血痢。然馬齒莧酸寒收斂,長于止血止痢,尤善治熱毒痢疾,大便膿血;而白頭翁苦寒降泄,尤善清腸胃濕熱和血分熱毒,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此外,馬齒莧又常用治熱毒瘡瘍,崩漏,便血;白頭翁還可用于陰癢、帶下等證。
2、馬齒莧與秦皮:兩藥均為性寒之品,歸大腸及肝經,功能清熱解毒、止痢,同可用治熱毒痢疾及濕熱泄瀉。然馬齒莧味酸而寒,尤善清腸涼血,治熱毒血痢常用;而秦皮苦澀而寒,既清熱又收濕,有收澀而不斂邪之優,治濕熱瀉痢、里急后重常用。此外,馬齒莧又能清熱消腫,涼血止血,故善治熱毒瘡瘍、崩漏下血、便血痔血;秦皮又能燥濕止帶,清肝明目,善治赤白帶下、目生翳障。
相關藥品
痢炎寧片、清熱治痢丸、濕疹散、皮膚康洗液、腎炎靈膠囊。
相關方劑
馬齒粥(《證類本草》引《食療本草》)、馬齒莧煎(《圣惠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殘根和雜質,洗凈,略蒸或燙后曬干。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
1、本品粉末灰綠色。草酸鈣簇晶眾多,大小不一,直徑7-108μm,大型簇晶的晶塊較大,棱角鈍。草酸鈣方晶寬8-69μm,長至125μm,有的方晶堆砌成簇晶狀。葉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或較平直,氣孔平軸式。含晶細胞常位于維管束旁,內含細小草酸鈣簇晶。內果皮石細胞大多成群,呈長梭形或長方形,壁稍厚,可見孔溝與紋孔。種皮細胞棕紅色或棕黃色,表面觀呈多角星狀,表面密布不整齊小突起。花粉粒類球形,直徑48-65μm,表面具細刺狀紋飾,萌發孔短橫線狀。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加甲酸調節pH值至3-4,冷浸3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齒莧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水飽和正丁醇-冰醋酸-水(4∶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本品多皺縮卷曲,常結成團。莖圓柱形,長可達30cm,直徑0.1-0.2cm,表面黃褐色,有明顯縱溝紋。葉對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長1-2.5cm,寬0.5-1.5cm;綠褐色,先端鈍平或微缺,全緣。花小,3-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黃色。蒴果圓錐形,長約5mm,內含多數細小種子。氣微,味微酸。
飲片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圓柱形,表面黃褐色,有明顯縱溝紋。葉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先端鈍平或微缺,全緣。蒴果圓錐形,內含多數細小種子。氣微,味微酸。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馬齒莧科馬齒莧屬植物馬齒莧。
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株無毛。莖平臥或斜倚,伏地鋪散,多分枝,圓柱形,長10-15cm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莖紫紅色,葉互生,有時近對生,葉片扁平,肥厚,倒卵形,似馬齒狀,長1-3cm,寬0.6-1.5cm,頂端圓鈍或平截,有時微凹,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中脈微隆起;葉柄粗短。花無梗,直徑4-5mm,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苞片2-6,葉狀,膜質,近輪生;萼片2,對生,綠色,盔形,左右壓扁,長約4mm,頂端急尖,背部具龍骨狀凸起,基部合生;花瓣5,稀4,黃色,倒卵形,長3-5mm,頂端微凹,基部合生;雄蕊通常8,或更多,長約12mm,花藥黃色;子房無毛,花柱比雄蕊稍長,柱頭4-6裂,線形。蒴果卵球形,長約5mm,蓋裂;種子細小,多數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直徑不及1mm,具小疣狀凸起。花期5-8月,果期6-9月。
分布區域
中國南北各地均產。廣布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
道地產區
全國大部地區均產。
生長環境
生于菜園、農田、路旁,為田間常見雜草。
生長見習
性喜高濕,耐旱、耐澇,具向陽性,適宜在各種田地和坡地栽培,以中性和弱酸性土壤較好。其發芽溫度為18℃,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
繁殖方式
用種子或扦插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頭年從野外采集或栽培時留的種。其種子籽粒極小,整地一定要精細,播后保持土壤濕潤,7-10天即可出苗。
2、扦插繁殖:枝條從當年播種苗或野生苗上采集,從發枝多、長勢旺的強壯植株上采集為好,每段要留有3-5個節。扦插前精細整土;結合整地施足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扦插密度(株行距)3cm×5cm,插穗入土深度3cm左右,插后保持一定的濕度和適當的蔭蔽,一周后即可成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