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安神,止血,降血壓。
主治
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敷。
注意事項
孕婦忌用。
相關論述
1、《灌縣志》:“能益氣?!?/p>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除濕鎮驚,補心腎,利小便,止心悸,催乳;治失眠、衄血及產后失血等癥。”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失眠,烏靈參15g,茯苓12g,酸棗仁等配伍。
2、治乳少,烏靈參25g,豬前蹄1對,燉湯服用。
3、治心、腎虛損,烏靈參1個,豬心、豬腎各1個,燉湯服用。(《藥膳實用藥物全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挖出地下菌核后,洗去污物和砂粒,風干后備用。
保存方法
放竹簍里,置干燥、陰涼、通風處存放。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菌核球形、橢圓形或卵形,偶呈扁塊狀,長4-10cm,直徑1-7cm,表面黑褐色或黑色,略具光澤,密布不規則細皺紋。一端有圓形凹窩,呈“肚臍”狀,另端有突起的蒂跡,其頂端常裂開似鳥嘴狀。體較堅實,不易破碎,斷碎面不平坦,白色或黃白色,質細膩,稍帶軟性。偶有皮紋粗糙,體輕質松泡或枯空者。氣特異,味甘。
以皮紋細、體結實、入水下沉、內部色白,俗稱“細花貨”者為佳;皮紋較粗、體較輕、入水半沉,俗稱“二花貨”者次之;皮紋粗糙、體輕泡、入水不沉、肉色棕黃,俗稱“大花貨”者更次。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炭角菌科炭角菌屬真菌黑柄炭角菌。
形態特征
黑柄炭角菌,別名黑柄鹿角菌《孢子植物名稱·補編》。菌絲體白色,直徑8-14μm,交織成網狀,密布于廢棄的黑翅土白蟻菌圃腔內。成熟時,部分菌絲集結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橢圓球形或卵形,故有“雞(土從)蛋”之稱。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徑1.5-8cm,與菌絲連接處有圓形凹窩,菌核長成后逐漸與菌絲脫離聯系,呈“肚臍”狀。菌核內部白色,肉質綿軟,有類似雞(土從)菌的香氣。味甘甜。菌核上端有柄懸著于白蟻穴上壁,并與假根相連。假根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直徑2-3mm,外表黑色,內部白色,常有分枝,曲折蔓延生長于泥土中。其上與子座柄部相連,子座散生或群生于地面,多單枝,偶有從柄部分枝者,呈圓柱形,連柄高4-18cm,柄長1-6cm,直徑2-5mm,外表黑色,內部灰白色,中心黑色。子座棍棒狀,長3-12cm,直徑2.5-7mm,中部稍粗,頂端圓鈍,初生時灰白色,后變為褐色,外表有疣狀突起的子囊蓋,子囊殼橢圓形,埋于子座外層,子囊蓋外突,疣狀孔口黑色,子囊孢子眾多,類球形,熟時黑褐色,側絲單根或分枝。
分布區域
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江西、臺灣、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溫暖山坡土層較深處或河堤土坡上土棲白蟻遺棄的菌圃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