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除濕解毒。
主治
用于肺熱咳嗽、肺結核咯血、尿血、小兒驚風、破傷風、腎炎水腫、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
尚不明確。
藥理作用
具有保肝、抗炎、鎮(zhèn)痛、鎮(zhèn)靜等作用。
相關論述
全草:味甘、性平。有涼血平肝、清熱解毒的功能。用于肺癆咳血、糖尿病、腎炎、膀胱炎、小兒驚風、毒蛇咬傷。(《新華本草綱要》)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金線蓮30g,同豬肉(切勿帶骨)120g燉熟,沖入黃酒適量。每日服1-2次。分2d服完。(《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小兒急驚風:金線蓮3-9g,八角蓮3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較細,節(jié)明顯,棕褐色。葉上面黑紫色,有金黃色網(wǎng)狀脈,下面暗紅色,主脈3-7條。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被柔毛,萼片淡紫色。氣微,味淡。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蘭科植物花葉開唇蘭和金線蘭。
形態(tài)特征
1、花葉開唇蘭,陸生植物,高10-18cm。根莖匍匐,伸長。葉互生,莖下部具2-4葉;葉柄長4-10mm,基部擴展抱莖;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橢圓形,長1.5-3.5cm,寬1-3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上面黑紫色有金黃色脈網(wǎng),下面帶淡紫紅色,弧形脈5-7條。總狀花序,疏生2-6朵花,花序軸被柔毛;花苞片卵狀披針形,淡紫色,長6-8mm,約為子房長的2/3,先端尾尖;花淡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中萼片卵形,向內(nèi)凹陷,長6mm,先端鈍;側(cè)萼片長圓狀橢圓形,稍偏斜,較長而稍狹,先端稍尖,花瓣近鐮刀形,短于萼片并和中萼片靠合成兜;唇瓣2裂,呈“丫”字形,裂片舌狀條形,先端鈍,長約6mm,寬1.5mm,爪長5mm,兩側(cè)各具6條流蘇狀細條,基部具距,距長6-7mm,末端指向唇瓣,中部生有胼胝體。花期9-10月。
2、金線蘭,陸生植物,高4-10cm。根莖匍匐,長達4-5cm。葉互生,具柄,基部擴展抱莖;葉片卵形,長2-5cm,寬1-3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上面有細小鱗片狀脈網(wǎng),有光澤,下面暗紅色。總狀花序,具2-3朵花,花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cm;花淡紅色,中萼片圓形,先急尖,外面被長硬毛,內(nèi)面無毛,極凹,與花瓣粘合成盔,長7mm;側(cè)萼片卵狀長圓形,極偏斜,長8mm,先端急尖,外面被長硬毛,內(nèi)面無毛;花瓣半卵圓形,極偏斜,長9mm,先端急尖;唇瓣深2裂,呈“丫”字形,裂片狹長圓形,先端鈍,長約5mm,寬0.3mm,爪長5-6mm,兩側(cè)具流蘇狀細條,距長約4mm,基部前方生有2個胼胝體。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qū)域
1、花葉開唇蘭:分布于西南及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2、金線蘭:分布于福建、臺灣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
1、花葉開唇蘭:西南、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
2、金線蘭:福建、臺灣。
生長環(huán)境
1、花葉開唇蘭:生于闊葉林下陰濕處。
2、金線蘭:生于海拔200-1400m的常綠闊葉林或竹林下枯枝落葉陰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