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主治
咽喉腫痛,燥咳聲嘶,乳汁稀少,腸熱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瀉,痢疾,癰腫,癬疾。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
無花果含有機酸類,其中有大量枸櫞酸,并有少量延胡索酸、琥珀酸、丙氨酸、奎寧酸、莽草酸;還含B族維生素及無花果蛋白酶,胡蘿卜素,葉黃素,堇黃質等類胡蘿卜素類化合物;還含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亮氨酸,蛋氨酸,丙氨酸,天門氨酸等;并含多糖、蛋白質、糖類,以及鈣、鐵等微量元素。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開胃健脾,止泄、痢疾,亦治咽喉腫痛、燥咳聲嘶,乳汁稀少,腸熱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瀉,痢疾,癰腫,痧疾。”
2、《生草藥性備要》:“洗痔瘡。子,煲肉食,解百毒。蕊,下乳汁。”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
無花果百合玉米湯
1、功效:百合有潤肺、止咳、清涼、退熱的功效,無花果的維生素可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這款湯最適合生活欠缺規律的年輕人飲用。
2、原材料:玉米1根,干百合10克,干無花果20克,雞腿1只(去皮),鹽5克。
3、做法:玉米切段,干百合、干無花果、雞腿洗凈。把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燒開后改小火煮2-3小時。出鍋前加鹽即可飲用。
4、用法:喝湯食果,佐餐食用。如棄雞腿而改用鮮魚。可減少湯水的油分,且具明目的功效。
采收加工
7-10月果實呈綠色時,分批采摘;或拾取落地的未成熟果實,鮮果用開水燙后,曬干或烘干。
藥材性狀
干燥的花序托呈倒圓錐形或類球形.長約2cm,直徑1.5-2.5cm;表面淡黃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狀彎曲的縱棱線;頂端稍平截,中央有圓形突起,基部漸狹,帶有果柄及殘存的苞片。質堅硬,橫切面黃白色,內壁著生眾多細小瘦果,有時壁的上部尚見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棱狀卵形,長1-2mm,淡黃色,外有宿萼包被。氣微,味甜、略酸。以干燥、青黑色或暗棕色、無霉蛀者為佳。
飲片性狀
本品為圓錐形或類圓形縱切厚片,表面黃白色,內壁著生多數枯萎的花、苞片及瘦果。周邊淡黃棕色或暗褐色,有彎曲的縱棱線。氣微,味微甜。
植物學信息
形態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3-10米。全株具乳汁;多分枝,小枝粗壯,表面褐色,被稀短毛。葉互生;葉柄長2-5厘米,粗壯;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紅色;葉片厚膜質,寬卵形或卵圓形,長10-24厘米,寬8-22厘米,3-5裂,裂片卵形,邊緣有不規則鈍齒,上面深綠色,粗糙,下面密生細小鐘乳體及黃褐色短柔毛,基部淺心形,基生脈3-5條,側脈5-7對。雌雄異株,隱頭花序,花序托單生于葉腋;雄花和癭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內;雄花生于內壁口部,雄蕊2,花被片3-4;癭花花柱側生、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內,花被片3-4,花柱側生,柱頭2裂。榕果(花序托)梨形,成熟時長3-5厘米,呈紫紅色或黃綠色,肉質,頂部下陷,基部有3苞片。花、果期8-11月。
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澇。以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黏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1、扦插繁殖:3月中、下旬從優良母株上選1-3年生未曾發芽的,而且節間短,粗莖在1-1.5cm的健壯枝條,剪成長30-50cm的插條,按行距50cm開溝,斜插入土三分之二,其余部分露出土外,填土壓實,澆透水保持土壤濕潤。夏季扦插,可取半木質化的綠枝進行扦插。扦插后約1個月左右生根。培育1年即可移栽。亦可將插條用濕沙貯藏1個月,形成愈傷組織后再行扦插。
2、分株繁殖:于2-3月進行分株種植,定植按行距(3-4)m×(3-4)m開穴栽種。栽種前要修剪,除去密枝或枯枝,在樹液未流動以前或展葉以前栽種為好。
3、田間管理:成活后進行行間除草、松土。在6、7月各追施人糞尿或硫酸銨1次。栽種后要培養樹冠形成無層形樹形;或多主枝自然開心樹形,一般可在樹高50cm處定干,保留5-7個主枝,并可適當選用側枝補空。樹干定形后,每年要修剪,除去密枝、病蟲枝及枯枝。疏剪以輕剪為主。收秋果為主的,可在結的果枝上截留有2-3個芽,如果收夏果為主的則不宜短截。
<h3 color:#FF9900;">病蟲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可用1∶1∶200倍波爾多液噴射。蟲害有桑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