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 來源
為虎耳草科植物黃常山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莖苗及須根,洗凈,曬干。常山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500-1200m的林緣、溝邊、濕潤的山地。
資源分布: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廣東、福建、廣西、甘肅、西藏、臺灣等地。
常山 功效與作用
除痰,截瘧;治瘧疾,瘰疬。
①《本經》:主傷寒寒熱,溫瘧,胸中痰結吐逆。
②《別錄》:療水脹,灑灑惡寒,鼠瘺。
③《藥性論》:治諸瘧,吐痰涎,去寒熱,項下瘤癭。
④《醫學入門》:治瘧母及腹中積聚,邪氣痞結堅癥。’
⑤《本草正》:治狂、癇、癲厥。
常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常山 性味
苦、辛、寒、有毒常山 歸經
肝;脾;肺;胃經常山 藥物形態
落葉灌木,高可達2米。莖枝圓形,有節,幼時被棕黃色短毛,葉對生,橢圓形,廣披針形或長方狀倒卵形,長5~17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幼時兩面均疏被棕黃色短毛;葉柄長1~2厘米。傘房花序,著生于枝頂或上部的葉腋;花淺藍色;苞片線狀披針形,早落;花萼管狀,淡藍色。長約4毫米,先端5~6齒,三角形,管外密被棕色短毛;花瓣5~6,藍色,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約8毫米;雄蕊10~12,花絲長短不等,花藥藍色;雌蕊1,藍色,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4,柱頭橢圓形。漿果圓形,徑5~6毫米,藍色,有宿存萼和花柱。花期6~7月。果期8~9月。
常山 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柱形,常彎曲扭轉,或有分枝,長9~15cm,直徑0.5~2cm。表面棕黃色,具細縱紋,外皮易剝落,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橫切面黃白色,射線類白色,呈放射狀。無臭,味苦。
常山 鑒別方法
(1)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醇1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稀鹽酸2ml攪拌,濾過。取濾液滴加碘化鉍鉀2滴,立即有棕紅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取本品根的橫斷面在紫外燈(365nm)下顯黃色熒光,尤以皮部更為明顯。其水浸液則顯天藍色熒光,在堿性溶液中熒光加強。(檢查傘形花內酯)(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振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蒸干,加稀鹽酸5ml溶解,濾過。濾液用少量氯仿振搖,分去氯仿層酸液用碳酸鈉溶液中和,并調至強堿性(Ph11),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3ml,合并氯仿提取液,濃縮至約1ml,供點樣用。另取常山堿甲氯仿溶液及傘形花內酯乙醚溶液點樣對照。吸取兩溶液點樣于硅膠H-1%CMC薄層板上,氯仿-甲醇(90:10)(每5ml混合溶劑中加2滴氨水)展開,展距18cm。供試品色譜;置于紫外光燈下,在與對照品色譜中傘形花內酯相應處均顯亮淡藍色熒光;改良碘化鉍鉀試液顯色,與對照品色譜中常山堿相應處顯紅色斑點。
常山 栽培技術
1.氣候土壤: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忌高溫。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腐殖質多的砂質壤土為宜。
2.整地:深耕30cm左右,作成高10-14cm、寬1-1.4m的高畦,如用種子繁殖,每畝可施以餅肥150-250斤及等量草木灰作基肥。
3.種植:可用扦插、種子、壓條、分株等方法繁殖,主要是用扦插繁殖,其次是種子繁殖。
3.1.扦插繁殖法:扦插時期在每年 11月至次年3月間,剪取15cm長帶有三介健全芽的插條。按行距30cm開溝,深15cm,溝的一面稍傾斜平整,將插條以3-5cm的距離排好,覆士壓緊。如開穴扦插,則每穴插入3根插條,行、株距30cm見方,插后覆土壓緊。
常山 炮制方法
常山:揀去雜質,以水略浸泡后撈出,潤透,切片,曬干。酒常山:取常山片用黃酒拌勻,稍悶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略呈黃色,取出放涼,(每常山片100斤用黃酒10~20斤)醋常山:取常山片用米醋拌炒如上法。(每常山片100斤用米醋10~20斤)常山 毒性
小鼠口服常山堿乙、丙,兔及大鼠靜脈注射常山堿丙均可致腹瀉,小鼠甚至便血。狗口服常山水浸膏或肌肉注射其醇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堿甲可致惡心、嘔吐、腹瀉及胃腸粘膜充血出血。預先口服草酸鈰,則嘔吐、腹瀉均減輕,故系胃腸道刺激所致。鴿靜脈注射常山堿甲、乙、丙均能引起嘔吐,氯丙嗪能推遲而不能阻止其嘔吐的發生。狗靜脈注射小量氯丙嗪不影響常山堿乙靜脈注射的催吐閾量,大量能抑制其闊劑量的嘔吐,但還不能對抗大劑量常山堿乙的嘔吐。破壞狗的催吐化學感應區(CTZ)并不減輕常山堿乙閾劑量的嘔吐,切斷兩側迷走神經則大大減弱其催吐作用,完全切除胃腸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經則能完全阻止常山堿乙的嘔吐。因此常山堿乙主要是刺激胃腸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經末梢而反射地引起嘔吐的。常山 貯藏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常山 臨床應用
①治療瘧疾
用雞骨常山藿香片劑,每片含常山0.08克,成人一個療程的總量為2.64克(33片),第1天每次0.24克,第2~5天每次0.16克,日服3次,均于飯前1小時用冷開水吞服,服R后靜臥半小時,服藥前后1小時禁食熱飲料,以防惡心嘔吐。據1926例的觀察:㈠癥狀控制:第1天觀察668人,控制率59.1%;第7天觀察475人,控制率91.6%。㈡瘧原蟲轉陰:間日瘧第1天觀察298入,陰轉率56.7%;第6天觀察306人,陰轉率76.8%;第7天觀察304人,陰轉率68.8%。三日瘧第1天觀察103人,陰轉率25.2%;第5天觀察60人,陰轉率81.7%;第7天觀察20人,陰轉率75%。惡性瘧第1天觀察437人,陰轉率37.1%;第5天觀察412人,陰轉率52.9%;第7天觀察385人,陰轉率47.3%。混合感染第1天觀察46人,阻轉率31.0%;第5天觀察34人,陰轉率44.1%;第7天觀察29人,陰轉率48.1%。㈢副作用(主要指惡心、嘔吐等):第1天觀察1270人,出現率49.1%;第7天觀察1033人,出現率9.3%。
常山亦可制成注射液,或配合半夏(減少嘔吐反應)、柴胡等組成復方,用于治療現癥瘧疾或抗復發,均有一定效果。
②治療藍氏賈第鞭毛蟲病
常山 相關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遺》:"常山,性暴悍,善驅逐,能傷其真氣,功不可偃過也。病人稍近虛怯,勿可用也。。
②《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夫瘧有六經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諸瘧,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論也。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鯪鯉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二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巳。楊土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瘧,人皆薄之,瘧家多畜痰涎黃水,或停潴心下,或結辯脅間,乃生寒熱,法當吐痰逐水,常山豈容不用,水在上焦,則常山能吐之,水在脅下,則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須行血藥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純陽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投以常山,大便點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須用北大黃為佐,泄利數行,然后獲愈也。又李燾云,嶺南瘴氣,寒熱所感,邪氣多在營衛肉皮之間,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寶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驗也。"
常山 注意事項
正氣虛弱,久病體弱者忌服。
1.《雷公炮炙論》: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2.《本草經集注》:畏玉札。
3.《藥性論》:忌蔥。
4.《本草蒙筌》:忌雞肉。
5.《本草經疏》:瘧非由于瘴氣及老痰積飲所致者勿用。
常山 出處
《本經》常山 藥方
1、治山嵐瘴瘧,寒熱往來,或二日三日一發: 常山(銼)、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一兩,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殼)各兩枚,烏梅(和核)七枚,檳榔(銼)、甘草(炙)各半兩。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發前服,如熱吃即吐。 (《圣濟總錄》常山飲)
2、治陽經實瘧: 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厚樸、青皮、陳皮、甘草等分。水酒各半煎,露之,發日早晨溫服。(《易簡方》截瘧七寶次)
3、治胸中多痰,頭疼不欲食及飲酒: 常山四兩, 甘草半兩。水七升,煮取三升,內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無蜜亦可。 (《補缺肘后方》)
常山 治療疾病
除痰 寒熱 截瘧 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