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烏泡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大烏泡的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大烏泡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山坡及溝谷陰處灌木林內或林緣及路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
大烏泡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涼血,止血,接骨。治痢疾,腹瀉,風濕痹痛,咳血,婦女倒經,骨折。
大烏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大烏泡 性味
苦、澀、涼大烏泡 歸經
脾;肝經大烏泡 藥物形態
灌木,高2~3米。莖和葉柄以及葉下面均密被黃色絨毛和散生極短的彎皮刺。單葉互生,革質,近圓形,直徑4~12厘米,掌狀7~9裂,頂生裂片不明顯3裂,先端圓鈍戍銳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重鋸齒,上面有短柔毛和密布小的凸起,基生5出脈,網脈顯明;葉柄長3~6厘米;托葉條裂。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密被黃色絨毛;苞片橢圓形,缺刻狀條裂;萼裂片卵形,先端常多裂,外面密生黃色絨毛。聚合果球形,徑1~1.5厘米,紅色。
大烏泡 出處
《貴州草藥》大烏泡 藥方
①治痢疾:鮮大烏泡根皮三兩,鮮龍芽草根二兩,鮮白金條根一兩。煎水服,每日三至四次,每次兩小酒杯。
②治咳嗽帶血,四肢無力:鮮大烏泡二兩,鮮苦刺頭一兩,葵花桿心五錢。加水煎成濃汁,每日服四次,每次一茶杯。
③治倒經:大烏泡根、倒觸傘根各一兩,茅草根、金銀花。藤各五錢。煎水兌紅糖服,一日三次。
④治骨折(未破皮者):大烏泡根、野葡萄根皮、百尾參各等量。共搗爛,加酒炒熱,先用手法將骨折復位,然后包上藥,再上夾板,一日一換。用量視患處面積而定。(選方出《貴州草藥》)
大烏泡 治療疾病
鼻衄 痹痛 腸炎 除濕